【策划缘起】
今年10月,随着各领域诺贝尔奖的陆续揭晓,最为聚焦人们眼球的莫过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和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可是,约翰·格登中学时生物成绩曾垫底,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而作家莫言出身贫寒,也不可能有过人的智商遗传。然而,他们却获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说:“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而如今许多家长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亲子之间感情冷漠,无法沟通,甚至水火不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惧和情绪抑郁等问题的人数占青少年总数的16%以上。其实,无论是“科学蠢材”,还是旷世奇才,父母都应该是孩子情绪管理的导师,而不是“驯兽师”。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
【读者来信】
我的付出,
为何孩子一点都不领情?
编辑同志:
你好!
我和老公同是一家外企的职员,工作都比较忙。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们把老家的婆婆接来替我带孩子。其实,除了忙碌,不能在家陪孩子外,我和老公在瑶瑶身上所花的心力并不少。虽然收入不算高,但我和老公秉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为刚懂事的瑶瑶报了很多辅导班。瑶瑶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对于我们的安排,她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逆反的心理。
一晃瑶瑶读初一了。瑶瑶变得越来越沉默,有时和她说话就像没听到一样。一天,我在家打扫卫生时,无意中看到瑶瑶忘记了上锁的日记本,打开来一看,吓了我一大跳,里面写满了:“他们只知道赚钱,从没真正关心过我……”“别的小朋友父母都在,只有我爸爸妈妈不在,好羡慕!”“不想与人说话,活着挺没意思的”“没有朋友,很孤独,想死!”一行行惊心动魄的话出现在我面前,看得我心惊肉跳。
我打电话给瑶瑶的班主任,老师给了我一通批评,责怪我对孩子关心太少,并批评我平时瑶瑶的作业本上连个家长签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冷冰冰的图章。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我放下工作,打算安心来陪孩子,可是她却要把我推远,还动不动对我大吼大叫。我找到瑶瑶的同学,同学告诉我,前不久,瑶瑶还和几位同学在微博上相约自杀,幸好没酿成悲剧。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故事汇】
在孩子的心中洒下阳光
口述/方 维 整理/一路枫尘
有一段时间,女儿一回家就唉声叹气的,她的口头禅是“真烦人”。“真烦人,李青年有一本小说,却不肯借给我,真小气,可恶!”“真烦人,小丽想抄我的作业,我不让她抄,她就跟别人说我的坏话。”“真烦人,我今天本来想穿那条新裙子上学的,偏偏变天了”……听到她过多地说这类话,我有点担心起来,女儿还那么小,怎么就这么消极呢?
一天晚上,女儿一边吃饭一边说:“真烦人,今天同桌把我的作业本弄脏了。交作业时,老师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她看我的眼神明显不高兴。”我安慰她说:“没关系的,老师没说你表明老师对你的印象很好啊。”女儿不满地嘀咕:“妈妈,事情哪有你说的那么好。”看她冥顽不化的样子,我叹了口气:“唉,你这孩子,怎么就不能心态好一点呢?”听了我的话,女儿的脸色瞬间转阴,匆忙扒拉了几口饭就回自己的房间了。
老公说:“其实,你也经常把‘烦人’之类的抱怨话挂在嘴上,在单位受了气,回到家就会给女儿和我脸色看,还总是义愤填膺地反复说单位里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其母必有其女……”老公的话惊醒了我,我老公说得一点不假。我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在单位里受了气,回到家就会不停地抱怨,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看来,女儿的情绪恰恰是受了我的影响。
身教重于言传,假如我不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不管我如何用语言激励女儿,她都不可能远离抱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从自身做起。每天下班后,我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带着明媚的笑脸回家。跟女儿聊天时,我也总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去谈论万事万物,家里的气氛就这样渐渐轻松起来。慢慢的,我家的餐桌上,女儿会讲述学校里有趣的人和事,而我也把单位里的事用一种豁达的态度讲给女儿听,并注意运用“真有意思”“真有趣”“太棒了”之类令人愉快的词语。渐渐地,我发现女儿说“真烦人”的时候越来越少,说“真开心”的时候越来越多。老公也积极地配合我,在家时,他跟我一起努力用乐观的态度去影响女儿;出差时,他也总会在晚上抽出空给我和女儿打个电话,告诉我们,他签下合同的经过,或者他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人,他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地方等等。孩子的眼睛好比照相机,我和老公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渐渐地,女儿也在潜意识中开始模仿。对于悄悄转变着的女儿,我和老公经常用激励和赞赏的语言给予鼓励和肯定。
现在,女儿已经远离抱怨,成为一个开朗的孩子。我很庆幸,自己及时地发现了女儿的性格中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地在她的心中洒下了阳光。
结伴出游,
只为帮助孩子练“社交”
口述/宣 子 整理/美 丽
儿子林敏是个读初二的小少年。他长得帅气挺拔,性格也乖顺。但自从搬进新家之后,由于同学和朋友都离得远,课余时间他便成了不折不扣的“宅男”,体重也飙升了10多公斤。为了不让他总宅在家里,我和丈夫决定周末抽出时间陪儿子出去游玩。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儿子还积极地帮我们背这提那的。可是,一上火车,他就不再搭理我们了,眼睛只盯着手机,我们和他说话,他只是低着头“嗯”“啊”地应付,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舒心地笑了。我知道,此时的他正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怎样才能把他从虚拟的世界里拉出来呢?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在林敏面前渲染我们高兴的心情。但我看得出来,他根本心不在焉。连拍照他都躲,说怕自己太胖了照得难看。老公有点沉不住气了,大声说:“林敏,我们可是专程为了你放下手上的许多事情来的啊,你玩得不开心真对不住我们!”老公还没说完,林敏抢白道:“我可没要求你们,下次你们出来可不要叫我。”最后,我们三人败兴而归。
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脑刚登上QQ,小区业主群里很热闹,大家都在说物业方面的各种不完善的情况。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通过这个QQ群,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同龄的朋友呢?于是,我在群里呼吁:“谁家有1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一起出来玩吗?”我刚说完,群友就七嘴八舌说到自己的孩子很“宅”。这时,有个叫“虎子他爸”的提议说:“要不哪个周末我们一起开车带着孩子出去玩,这样他们不就有伴玩了吗?”真是一呼百应,大家一致赞同,并推选“虎子他爸”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