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玉:唯心灵纯净透彻,为理想坚硬如石

  妈妈从小跟我讲玉的品质,是纯净透彻,也是坚硬如石的,不能动不动就流泪。她还说做人做事要透明,不能藏着掖着。
  ——李玉
  9月29日,李玉执导的电影《二次曝光》在全国公映。不久,《二次曝光》轻松票房过亿元,剧组于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庆功会。一时间,李玉广为关注。她当过电视台主持人,可是录播时上身正装下身短裤拖鞋以表达对照本宣科的方式表示不满。她转行拍摄纪录片,结果频频荣获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中国纪录片大赛金奖。她卖房子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囊括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艾尔维拉·娜塔瑞”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特别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荣誉。李玉就是这样,既纯净透彻,也坚硬如石。正是这种独特的性格,使李玉具有迷人的魅力!
  叛逆的女主持:录播时上身正装下身短裤拖鞋
  1973年12月,李玉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她出生时肤白如玉,透明到连血管都能看得十分清楚。护士欣喜地对李玉的爸爸妈妈说:“这孩子长得跟一块玉似的,真漂亮!”妈妈听后,立即说:“那她就叫李玉吧。”
  5岁的时候,李玉经常一个人搬着小凳子,坐在院子里仰望夜空,脑子里却想着这些问题:“为什么我是我呢”“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我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别的物体”。
  6岁的一天,李玉站在妈妈背后问:“人肯定是要死的吗?”她声音低沉得吓了妈妈一跳,妈妈说:“当然了。”李玉继续追问:“那你也会死吗?”妈妈回答:“会,人都会死。”妈妈转过头一看,李玉已经泪流满面。
  上小学后,李玉开始写作文。李玉写了一个小白兔寻找恋人的故事,包括小白兔被大灰狼强奸等一系列情节。这个半成人半儿童的故事,是李玉写的第一篇作文。十一二岁的小孩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呢?老师看完后,不相信是李玉写的,说她抄袭《少年文艺》里的文章。老师坚定自己的判断,罚李玉停课、抄书……李玉对小学的教育方式心有余悸,从那时起她一直有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感觉。她的性格比较倔强,照相时都是嘟着嘴巴一副别扭的样子。李玉不管拍照,还是上理发店,都得被妈妈打了一顿后才勉强地答应。
  15岁那年,李玉要去另一个城市见一个朋友,因为朋友说好了来看她但最终没有成行,李玉想跑去教训她。爸爸妈妈不允许她去,于是李玉绝食3天,并把身上的衣服剪烂。爸爸妈妈拗不过李玉,便同意她去了。李玉到那里后,把朋友骂了一顿,高兴地回来了。
  妈妈觉得,这孩子成绩不好,但是每次吃饭时都是她滔滔不绝,口才还不错,以后能靠这项特长吃饭。16岁时,李玉听了妈妈的建议,在济南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外人眼里十分体面的工作:新闻中心主播。就这样,李玉边读书边主持节目。
  接下来的日子,李玉每天对着镜头正襟危坐,照本宣科念着别人拟好的新闻稿。可是,对于喜欢摇滚和哲学、文学的李玉来说,这份刻板教条的工作既不浪漫,也无美感。李玉觉得很压抑,而电视台对主持人衣着的讲究也让她感到人都老了。于是,她在录播节目时上身正装、下身短裤拖鞋,以表示自己的态度。
  业余时间,她开始尝试用台里的设备拍纪录片。她对妈妈抱怨说:“人活着很大的一个乐趣,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但我在电视台,差不多能看到自己80岁的样子。我就这样播下去,然后做个副主任、主任,直到退休……”
  一次,李玉打开电视,看到一个节目介绍一位女环卫工一天的安排。李玉觉得这个小片子“生动极了”,便记下了这个栏目名字——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主要制片人是陈氓,节目创办初期,《出生》《殡葬》和《人在旅途》等纪录短片都由陈氓确定,从此形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风格。李玉打听到陈虻的联系方式后,鼓起勇气给他打电话,表示想去他那里工作。陈虻答复李玉:“我们不是什么人都收,你先拍个片子寄过来看看吧。”
  就这样,李玉茫然无措地开始了挑战。李玉将镜头对准了济南的一个地方剧团。那一年,全国都在学习山东籍援藏干部孔繁森的英雄事迹,剧团也不例外。大小演员使出各种办法,就是为了能够出演主角孔繁森。一名丑角演员也不得不加入其中,努力争取一次机会,他就是李玉纪录片《丑角》中的主人公。后来,《丑角》成为李玉的第一部影像作品。虽然该作品有多种硬伤,但凭借它,陈虻答应《东方时空》愿意接受她。
  1995年,渴望变化的李玉瞒着家人,向领导辞职。辞职的时候,台里有名领导刚刚生了一场大病,每天上万元的高额医疗费全部由公费支付。为了挽留李玉,台长反复说:“你看你现在,有什么事我们都会管。去了北京,你就是死了我们都不知道。”可是,李玉去意已绝,买了一张70元的火车票,一个人拖着箱子从济南来到了北京,进了《东方时空》。
  执拗的纪录片编导:跟领导说不会先报选题再去拍
  一开始,李玉做场外主持,后来才担任纪录片编导。陈氓对李玉的影响很大,而这些影响则转化为影像再次向观众传递。李玉觉得,也许父母取的名字代表了一种愿望,而这种愿望从孩提时代便耳濡目染,自然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她把视角专注于女性世界,细致到女性的创伤、隐痛和心灵深处的幽暗。
  在《东方时空》的时候,台里的规矩是选题通过后才能去拍。李玉明确地跟领导说,不会先报选题再去拍的,不去观察一个城市,就不知道拍什么。领导摇头,便让她回济南拍一名警察的故事。到了家乡后,这名警察就跟李玉谈自己的英雄事迹。李玉听了就犯困,认为这还是好人好事的模式。
  晚上,李玉去他家吃饭。一进门,警察的女儿跑过来问李玉:“我是叫你姐姐还是阿姨啊?”女孩的妈妈连忙赶过来对李玉说:“你别理她,她特别不懂事。”原来,警察的女儿和儿子是剖腹产双胞胎,女儿却被称作“姐姐”。
  李玉被眼前有意思的家庭关系吸引,便改了主意,提出就拍他们家的故事。女孩的妈妈马上反对:“这哪里能上电视啊?”吃饭时,她还生气地对李玉说:“你别拍啦,让不让我们吃饭啦?”
  一个星期后,对警察夫妻终于开始忽略摄像机的存在,拍摄开始正常。一次,在饭桌上,孪生姐弟发生争执,妈妈说了无数次的那句“你是姐姐”点燃了女孩爆发的导火索:“凭什么总是要我让着他?是我要做姐姐的吗?”在她心中,自己和弟弟都不是正常分娩,所以这个“姐姐”的名分完全是家长人为造成的。她喜欢学舞蹈,弟弟要学象棋,妈妈为了让弟弟有人可以陪练,于是,逼着姐姐放弃舞蹈也学了象棋。

  这就是李玉进入《东方时空》的第一部纪录片《姐姐》。《姐姐》片长为20分钟,充满了女孩对“姐姐”这种身份的极力抗拒。1996年,《姐姐》获得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