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是中国人的老大难问题。从行为科学观察,人与人“亲密无间”是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婆媳之间也不例外。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根据对方的需要来制订合情合理的距离,距离是安全感的根基。现代的婆婆和媳妇都比过去有个性,要想关系融洽,保持合理的距离是上策:既不因疏远而猜疑,也不因紧密而引起窒息。你有多智慧,你制订的距离就有多合理。
自由比亲近更宝贵
婆媳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通常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幼儿照顾方式。
有人说,婆媳之间在照顾宝宝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发生的矛盾,可称之为“爱的滥用”。婆婆爱孙心切,或许会漠视——更严重地说可能会无视——儿媳做母亲的权利。
矛盾不仅出在时代差异上,也不仅是育儿方式的不同,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根源可能是双方忽略了“自由”在人权中的优先性。育儿对一位母亲来说,是她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一项。即使小鸟、小猫、小狗当了母亲之后,护崽的本能也使它们变得异常凶猛,这为人类的权利做了个注脚——育儿权,包括碰一下幼儿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生的孩子,谁就优先拥有这种神圣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做婆婆的一定要理解并尊重儿媳的权利。所谓“好心”只是一个出发点、一个动机,它离好的效果还差很远,这是两回事。
从生物学角度说,亲生母亲怎样抚弄幼儿都是对的,这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母亲在抚弄幼儿的过程中,大量涌生母爱,产生催乳素。而幼儿在懵懵懂懂中辨识母亲,通过母亲这道桥梁进入世界。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烙刻效应”。婴儿第一眼看到的人,手摸到的皮肤,口里吃到的乳汁,鼻子闻到的气味,耳朵听到的说话声音等外部因素,都将烙刻在他的脑海里,终生牢记。这一过程的生物性作用非常重要。
而婆婆无论多么贤良,都应该居于抚育的次要地位,不可越俎代庖,更不必形成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在育儿方面,婆媳一定要保持距离,对母亲育儿权利的尊重,对自由的尊重,高于所谓责任。在人际关系上,如果把自己的干预视为责任,是不恰当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北京大学演讲,有学生问他对自由怎样理解。克林顿答道:“我的自由停止于别人的自由开始的地方。”
这句话意味深长,富于哲理。我们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此为自由。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边界。“边界”的概念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但常常会被忽略的概念。你一定要知道你的行为和言论的边界在那里。克林顿说得对,它位于别人的自由开始的地方。
二是生活方式。
婆婆与儿媳互相读不懂对方的生活方式,是产生矛盾的另一个原因。
从科学上解释,这和时代没什么关系。年轻人晚睡晚起、上网聊天、逛街等行为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世上没有电脑,他们也要做一些别的事。相反,老年人早睡早起、晨练养生、省吃俭用也是一种生活习惯。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习惯里,没有习惯就没有人生。说老年人落伍与年轻人新潮都不对,他们的习惯都由流行而来,只不过分别流行于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而已。
对这些,最好的方式是尊重对方的习惯。因为习惯是对方的自由。我们如果不尊重对方的自由,就没法尊重对方的人。他的人和他的习惯、权利与人格,是密不可分、掰不开的。
“自由”在中国人的话语里并不经常提到,但这不等于中国人不需要或不渴望自由。只要是一个人,他就一定需要自由,这代表着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言语与财产权利。它是每个人都要拼命争取的个人权利。
从尊重和热爱自由的角度解读人际关系,比从年龄、时代以及性格理解人更切题。
可惜,中国人不怎么习惯接受对方的自由意识。自由产生独立性,产生距离,好像不如亲密无间更贴心。然而,正是亲密无间才埋下日后怨尤的伏笔。我们务必要咬紧牙关尊重别人行使自由的权利,这是潮流,是大道,更是和谐的基础。
保持距离是一种智慧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地铁上,人与人挨得很近,即使对方没碰到你的身体,也会让人不安。
在专制国家,将犯罪嫌疑人放在四面有人观察的玻璃牢房里,犯罪嫌疑人不堪忍受,很快会招供。
这两个例子都代表失去距离、自由被侵犯的后果——丧失安全感。
空间的距离和目光的距离,与人的安全感密切相关。人为了安全,习惯把自己和对方设定在一个安全距离之内,这个距离被缩短,就意味着不安全。
婆媳关系也应保持合理的距离。婆婆和儿媳在名分上是一家人,在伦理上是长幼辈,但实质上原是不相干的两个人,由于儿子与媳妇的婚姻关系才相干了。儿子与媳妇是可维系也可解除的法律契约关系,不等于固若金汤。这样说有一点冷漠,但事实就是如此,它是真相,它说明过分亲密从一开始就不切实际,不如保持距离更符合长远利益。
从事机械制造的人都知道,给零件留“间隙”是安全性的保证。比如,汽车的方向盘有个合理的间隙。汽车向左打轮,方向盘在向左转了大约15度之后,车轮才开始转向,这是方向盘的间隙。如果去掉这个间隙,一打轮,车就转向,开车就变成非常不安全的事情。
大型超市的楼板,不是由预制板构成,就是由钢板构成。铺设的时候要留出3~5厘米的间隙,中间塞上石棉。否则,楼板会在冬暖夏凉中受挤压变形,造成坍塌。
间隙即距离,它是安全性的保障,也是智慧。
所谓智慧,是说给人际关系方面留出些余地(距离),给对方一些选择权,如此才可以安于同一屋檐下。
比如好恶这件事,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它只能实施于自我,不能用在别人身上。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加到别人身上。这属于仁爱。但仁爱的真谛还应该加一条“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你所喜欢的东西也不能强加于别人身上,因为别人可能不喜欢。
所以说,处理家庭关系,只有在感情与理智并用之时,才能达成融洽。其中包括包容、尊重自由和关爱。距离当中包含了关爱和相互尊重,而只有爱,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