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老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事情的原委很简单,老公整理房间时清理出一大堆东西,说既然用不着,不如全部扔掉。可我东翻西拣,一样也舍不得扔。一场争执在所难免,结果是老公摔门而出,我蹲在地上收拾残局。
绕过地上的一大堆衣物,我准备先找能容纳它们的地方,可打开柜子后却发现里面早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我再打开床上的隔板,空间同样紧张。无奈之下,我只好先把这些衣物叠起来。这件是大减价的时候淘的,那件是换季的时候买的,还有一些是自己本来不喜欢或不需要却被朋友怂恿着买的,当时图的是便宜、高兴,买回来却很少穿,有的一次也没穿过就直接“打入冷宫”了。这些衣服大多是新的,扔掉挺可惜,可是不扔吧,既不会再穿,也占地方,简直成为我生活中的“鸡肋”了。
其实,像这样成为“鸡肋”的东西在我家数不胜数。买回来从未看过的整套图书,放在厨柜里从未用过的昂贵瓷器,以及那些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买下来的种种摆设,数量竟然不少。也难怪老公发火,这些东西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说,还占据了房子很多空间,让原本不宽敞的房间得变更拥挤了。
那天恰逢一位闺密前来探望,看到我狼狈的样子,她笑得直不起腰来。她说如果一件东西从来没有用过或者以后不会再用,这时候再放在家里就成了房间的“负担”。要想给房间“减负”,不如实行“不持有”政策。我在她的指导下动起手来,把东西归拢分类:该送人的送人,该扔掉的扔掉。整理之后,家里立刻变得开阔起来。再摆上几株绿色植物,我情绪大好。看来,让房间“减负”,真得从“不持有”开始。
第一,不持有“便宜货”,只买最需要的。比如,去商场购物的时候,不管商品多么便宜,要统统视而不见。因为我们都清楚,即便买了,也绝对不会去穿。那些过时的新装、反季节打折的服装,只能满足我们一时贪小便宜的心理,却难以被派上用场。与其买十几件放在家里不愿意穿,不如去品牌专柜选一两件有档次的,花的钱差不多,却可以穿得更久。更重要的是:穿起来有自信,存放起来也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对于那些打折的家居用品,我的原则是只挑需要的买。再也不像以前那套打折的餐桌,本来图它好看便宜,结果买回来才发现有很多瑕疵,而且与我家的装修风格不搭配。可因为是特价,商家不给退,现在白放在储藏室,浪费钱又占用地方。因此,购物前一定得盘算好,觉得确实需要再出手。至于那些贪便宜买回去一次没有用过,甚至懒得拿出来当摆设的东西,更要一律摇头说“NO”!没有这些“鸡肋”存在,家里会宽敞许多的。
第二,不持有“数量多”,只买最实用的。有的日用品虽然很贵,可是如果认真考究一下它的功能,你就会发现买下它并不会多花多少钱,反而能替你节约很大的空间。比如,前不久我和老公在商场买了一款多功能饭锅,比普通锅要贵一倍,回来之后婆婆拉长了脸说我们“败家”。可用了几天后,我们发现它既可以当高压锅用,也可以当电饭锅用,还能用来烤蛋糕、做煎饼,甚至可以发酵面团。这么一款饭锅不仅顶了好几份“差”,而且节能省电,把其他类型的锅都省了下来。婆婆这才喜笑颜开,夸我们能干。她把另外几只锅装进了壁橱,只在偶尔人多时拿出来救救场。少了几个锅具的厨台一下子显得宽敞多了,洗碗、洗菜也不用担心蹭到这个磕到那个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做饭烧菜,婆婆的劲头提高了不少呢。
坚持“不持有”这个为房间“减负”的原则,不仅仅是舍弃那些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购物目标,不把“鸡肋”往家里带。给家里的茶几、壁橱、储物间留点空间,给自己的占有欲留点空间,才能放飞心灵,乐活人生。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