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

  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有机会去美国,为一中美合作项目而考察美方的印刷厂。在一家庞大的厂房里,各部门车间是用不太显眼的门框短过道相隔的。走到一个相交处,跨过矮矮的门槛,美方陪同参观的人说,这里,门槛的这一边,是用老的方法运作的车间,那里,门槛的那一边,完全是崭新的新技术新工艺,电脑控制着一切,当然一切都是不同的,省时省力,效果特别好。但是你必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艺,如果不,那么,你就留在这里,门槛是分界。他哈哈笑着扬起手臂,从空中往地下一劈,以示界河。

  那时,我刚刚学会简单地操作电脑,可以生涩地发一个电子邮件。我记得那个门槛。任何变革,都要付出代价,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也是机遇。

  这十年,数字和出版的关系日益紧密,常看见年轻人只使用手机、电子阅读器之类来阅读和获取信息,于是便经常想到20年后不再有纸质出版物的说法。到那时,没有印在纸上的书报期刊,人们只需备一电子阅读器,这样的变化,也如跨一个矮矮的门槛一样简单吗?

  去年,美国的《大西洋月刊》,一家拥有153年历史,规模不大影响甚广其“存在如一种学术活动”的知识分子杂志,走过10年亏损,当年获取高额利润。媒体以“小杂志如何成就数字化奇迹”为题介绍这一成绩,在当今传统纸质媒体艰难挣扎中亮出一道光。

  曾经,我们对期刊数字化趋之若鹜,急急上传,发现很快就有几万几十万的点击就激动,要知道,对于纸质期刊来说,这样的发行量,意味着多少成本多少搬来搬去啊。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就慢慢沉静下来,一样的东西,换一个地方就不一样了,数字期刊远不是仅仅上传这样简单。

  那么,“大西洋”是怎么做的呢?报道称,那条路并不顺畅,开始几年,即便已经明确了不能再以纸质传媒的思维来看待自身,即便是业内老手来直接运作,同样也无法阻止在转型开始时的巨额亏损。但是,他们坚持了。10年时间,他们坚持了改革的方向,坚持了杂志长期以来保持的稳定水准,而在老总的诸多决策中,找来两位原先在著名报刊服务的杰出人士很关键,他们组建一班以高产著称的博客写手,自己也是神来之笔,结果独立访客数呈爆炸式增长,无论印刷版还是在线版,都有了不断递增的读者群,广告商自然追来了,利润就出现了,增长了。金钱会保证“大西洋”更顺利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这位杰出人士说:“如果你做的是一本极其精湛、绝对赏心悦目、全部内容都进行过事实核准、零差错的杂志,网络那种无政府主义、通常还有些原始粗暴的环境是相当恐怖的。”言外之意,“大西洋”并没有在转变中丢了根本,尽管变革的一切都要依托网络,对于网络的负面作用他们依然有着清醒的认识。

  作为同行,我常觉得尽管中国的情况和美国有很多不同,成功却没有秘密。我们说了几十年的“内容为王”,就是这个意思。纸张挺刮也罢,速度快捷也罢,就是阅读器精美无比,持有者想要的还是那里面的内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种恒定而坚决的知识和态度,有灵魂有思想,现在叫价值倾向。

  因为习惯,每天要看几份报纸书刊,要上网,占去不少时间,于是就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就想能不看吗?有些信息会重复,有些没多少意思,还有些今天说了明天又更正,因为错了。

  记得前年夏秋,一个女孩从北京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参与她正操持着的博客。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微博”,想了想,我还是拒绝了。做过杂志的人都知道开始了就不能停下的滋味,那是要面对一个浩大的看不见的虚空,又是总有些实实在在的人在等着的世界,要经常三言两语地写,我没有准备好。一年半过去,每条140个字符的微博,已成了大气候,不仅许多人喜欢写喜欢看,还在许多大事上起了作用。

  据说,一种新兴媒体从新生到普及,收音机用了几十年,电视用了十几年,互联网用了几年,而微博,只用了十几个月。微博面前,人人平等,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谁都可以上去写上去应对,这样顺畅而快捷的通道,无疑会对社会生活起作用,比如新近在寻找被拐卖的孩子中,先由热心人将照片发在网上,如撒下天罗地网,引起全社会包括警方的关注,有的被拐卖几年的孩子也很快有了下落,微博是立了功的。这是互联网也是微博的优势。

  但是,因为方便,因为低成本,微博往往也随意,有时候听孩子们争着交流在微博上的收获,那是些浮躁轻率可以如灰沙一般吹过的东西,心里就想,假如他们只有这些,将来怎么办?网络改变了生活,生活不能在网络中迷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