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到了什么

  有一些很细小、甚至上不了台面的生活行为的改变,往往包含了文明的递进,包含了知识的普及,包含了科学技术的升级,也包含了生活理念的改变。比如在稍欠文明的时代,手帕都不是每一个人的必备,常常是由袖笼一抹了事,后来手帕终于普及了,这是讲卫生文明的结果;再后来纸巾代替了手帕,这是讲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今又有人返璞归真,重新重用手帕,这是讲环保理念的结果。

  还有更多更基本的生活细节,对象没有改变,但是理念改变了,方法也随之改变。加上如今各种媒体的宣传,许多日常行为都在悄悄地改变。举一个使用率极高的生活用具例子,抽水马桶。有许多人在抽水时会将马桶盖盖上,这大概也算得上是科学生活,道理很简单,不让不洁的气体释放出来。可以相信这一个答案是有说服力的,也许会有人不屑如此的考究,但是没什么人会去怀疑。

  终于有人在不经意间表明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某一位长期旅居海外的朋友,在闲谈盖上马桶盖的生活细节时,他说这是不让好的空气被抽水马桶抽进去。面对同样一个行为,居然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不让坏的气体释放出来”和“不让好的空气抽进去”。我们经常在说生活理念的异同,那常常是说彼此之间的行为方式不一样,你这么做,我不那么做:你前卫,我滞后;你爱好群游,我喜欢独思……但是同一个生活行为,也可以是诉求不同,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理念不同。

  这其中涉及到了什么生活理念?涉及到了看待好与坏的态度。在认定坏的空气会释放出来时,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同样认定,已经有坏的气体在环境中弥散,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将坏的东西排斥。在认定好的空气会被抽进去时,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是将环境视作为上佳的,值得珍惜的,于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已有的成果。

  这还不是两种理念的核心差异。在认定坏空气会释放出来时,是善于看到坏东西的存在,是对坏东邪的严防死守;在认定好空气会被抽进去时,是乐于看到好的普遍存在。

  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无关任何理念的说法,也许坏的气体没有释放出来,好的空气也没有被抽进去,都是没有真正科学依据的揣测。认定坏的气体会释放出来时,一个人是生活在警惕心理之中,自然会为自己的警惕而窃喜,但是警惕总不是轻松的心情。当认定好空气会被抽进去时,一个人是处于保护者的心理之中,自然会因为自己的保护行为而多思多想,但是保护者的心理是轻松愉悦的。

  就好像如果在马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的问路甚至求援,我们先是会怀疑这一个人是不是坏人,多半我们就是把这一个人当做不好的人。事过之后,我们会欣喜自己的淡然,但是怀疑这一个行为本身,是不愉悦的。即使是对待周遭的环境和周遭的人,恐怕更多时候,也是把对方当做了坏的气体;与此互为因果,我们也是常常被周遭的环境和周遭的适当做了坏的气体。于是原本并不坏的气体——犹如我们自己——都在被相互间的排斥中越来越疏远。

  问题在于,当下的生活环境里,怀疑恰恰是必须的,是公共舆论提倡的。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了盖上抽水马桶盖时的理念,是摒弃了坏空气,还是留住了好空气。

  本期头条《妈妈只想给双胞胎女儿一个合法的名分》,讲述的是一个将周遭的环境和人理解为是好的空气,但愿她的这种理解是对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