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桃李满天下

  85岁的于漪老师是教育界的明星,她至今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做着贡献。于漪曾获“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于漪拿过的各类奖项、奖状多到数不胜数。她在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领域出版了30余册专业著作、主编了数千万字的教育读物。她为教育工作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嘉奖。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于漪老师一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她的爱人黄世晔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现任中学副校长,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是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孙女婿是中学教师。一家人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于漪是一个尽责的老师,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评价却包含了太多太多。一个人能让所有人说她好,是多么不容易;一个老师,能让所有学生爱戴她,更是不容易。人有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天份、不一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于漪的学生也是各有不同,但在于漪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宝贝,都有自己的长处,她要挖掘每个宝贝的优点,让他们自信,让他们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正因为有了这份心,才能支撑她用心做着每一件事。年轻时,于漪下班后经常很晚才回家,因为她要去学生家里家访,她想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给予每个学生最好的教育。

  于漪曾不止一次把调皮捣蛋到连父母都放弃他们的学生带回家住。于漪用心去感化着每个学生,不仅教育他们,还像母亲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真如于漪认为的那样,没有坏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宝贝,只是要用适合的方式去引导和教育。被于漪带回家住过的几个孩子,如今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于漪的骄傲,也是家人对她支持的结果。

  于漪和黄世晔是一对模范夫妻。丈夫始终在工作和生活上尊重妻子,甘当“绿叶”默默陪伴。于漪也很感谢她的婆婆。于漪婚后,一直跟婆婆同住。婆婆待她如同亲生女儿。那时生活艰苦,婆婆每天都会安排好家人一天的三餐,遇上于漪工作繁忙,家访到深夜才回家的日子,她总要等于漪回家才动筷,看到于漪回来会心疼地说:“站在后窗台盼你回来,等得心都酸了!”对于婆婆这份母亲般的关爱,于漪一直铭记在心,并把这份关爱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媳妇。

  熟悉于漪老师的人,无不羡慕她与儿媳妇超越母女般的浓厚感情。儿媳妇和儿子结婚后一直跟于漪夫妇居住在一起。于漪对待儿媳也如同她的婆婆当年对她一样。“将心比心”,这是于漪常说的一句话。于漪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对家人了。虽然,她工作繁忙,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儿子。但是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儿子树立起了最好的榜样。在儿子眼中,于漪是一个好母亲,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这让他感到自豪。

  照常理,在那个年代,儿子是家里的独子,应该生活得很优越,但因为于漪总是总是帮助她的学生,儿子也吃了很多的苦。在生活困难年代,于漪经常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己的儿子却因为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还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裤,令学生家长感动得落泪。看到有困难的学生,于漪总是会伸出援手,能帮一点是一点,直到如今也是如此。

  于漪一家生活俭朴。于漪至今身上还穿着上世纪80年代的衣服。用她的话说:“衣服没坏,就能穿,无所谓美不美。”衣服只能装点人的外表,于漪在她的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最美的老师,因为她有一颗爱护学生的真心。

  每当过年时,家里挤满了前来拜年的学生,于漪一家就会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或许就是作为教师最大的满足。在家长们言传身教下,孙女也礼貌懂事,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于漪老师家有三句家训:“不是自己的不要拿;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严以律己,宽厚待人。”每当过节时,于漪一家总会给小区里的保安和清洁工送上礼物,清明送青团;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因为,在他们心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是他们的一份心意。像于漪家这样的一家人,真是难能可贵。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