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大小姐突然成了“黑五类狗崽子”
1966年的一天半夜,朱宁莫名其妙地醒了过来。15岁的她,平时不可能在这个时间醒来。或许是这天发生的一切对她的打击太大了,也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注定让她把父母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这天对朱宁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家,从天堂变成了地狱。红卫兵把家里翻得一片狼藉。父亲的瓷器杯碟被摔得粉碎;父母的结婚照被砸碎在地上;小院子被掘地三尺。父母一声不吭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朱宁吓哭了,躲在祖母的怀里,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像噩梦一场。
一直以来,朱宁的生活是被幸福包围着的,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她就是一个永远充满自信的大小姐。自然,她有她自信的理由,母亲张芝是著名的电台播音员,父亲朱曾汶有着显赫的家世和丰富的学识。即使家道中落,她家的条件也比普通人家好得多。从朱宁有记忆起,家里就有电话、冰箱、电视机,大多数人家都还烧着煤炉,她家已经用上了煤气。朱宁从小就由保姆带大,说朱宁是个大家小姐,一点不为过。如果说这些优越的条件都是她的家庭赋予她的,那么聪明伶俐、学习优秀就是她自己的资本了。
说到学校同年级里哪个学生乖巧,那肯定没有朱宁的份,但说到成绩最好,那就非朱宁莫属。朱宁属于在教室里坐不住的类型,讲话、开小差时常有她份,但每回考试,全年级第一名或第二名里总有朱宁。朱宁是骄傲的,但她不傲慢,她的骄傲是藏在骨子里的那份自信。在同学间,她从来不摆架子。学校组织文艺演出,即使她没有被选上参加表演,她也会主动拿出自己的漂亮衣服借给那些家境不太好却要上台表演的同学。这样的朱宁,同学们都喜欢她、佩服她。
可是所有的一切就在这一天改变了,对一个15岁的女该而言,太过残酷。
这天半夜,朱宁突然醒来,看到身上盖着一件母亲的衣服,房门也被关上了,她感觉出了异样。这扇房门以前从来不关的。她走出房间,看到父母睡在卫生间的地上,她意识到出事了,立刻去隔壁房里叫祖母。原来父母承受不住被批斗的压力,打开了煤气取暖器!祖母让她出门打电话找救护车,因为家里的电话线被剪断了。
朱宁跑到弄堂口,用公用电话叫来了救护车。可是赶到的救护人员看到她家门外满墙的大字报说不救背叛于人民的人。朱宁急得眼泪汪汪,她拉住其中一个医生的胳膊,大声喊:“我爸妈是好人,不是坏人,求求你们救救他们,救救他们吧……”朱宁的哭喊声引来了围观的人。朱宁顾不得别人的指指点点,她拉着医生苦求着,她一心只想救父母。弄堂口一对夫妇站了出来:“我们是工人,我们能证明朱先生和朱太太都是好人……”医生们最终把朱宁的父母送到了医院。看着昏迷不醒的父母,朱宁觉得属于她的世界轰然坍塌,如果父母救不回来……她不敢想。她第一次感受到对于死亡的恐惧。好在朱宁是坚强的,骨子里有股倔劲的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这个15岁的小女孩,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她承担了一个15岁女孩难以承担的一切。
父亲第二天苏醒了,可是母亲一直都没有醒过来。朱宁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直到9天后,母亲才睁开了眼睛。母亲看到的朱宁,已经不是9天前那个快乐的小公主。虽然朱宁依旧笑对着母亲,但她的眼里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份自信和乐观。
这些天里,朱宁经历了太多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走在路上,会有一些男同学对她吐唾沫、扔石子。她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只能低头快速地走开。任何人都可以大摇大摆地到她家里搜查和索要东西。她第一次尝到了饥饿的滋味。家里值钱的东西一样也没了,吃饭都成了问题。是舅舅用准备结婚的钱付了她父母的住院和医疗费。
父母被送进医院后,朱宁看到了父母留下的遗书,其中一封是写给他们家的保姆的。当时,保姆已经回了老家。信里写道:对不起,阿招,你的血汗钱存在我们这里被抄走了。你是劳动人民,相信党和国家是讲道理的,会还给你的,以后宁宁长大了也会替我们还给你这笔钱的。朱宁和祖母看到这里,抱在一起放声大哭,在这之前,她们连哭都不敢哭出声啊。祖母悄悄跟朱宁说,古时候抄家是奇耻大辱,并要她牢牢记住,以后千万不要触及父母的伤痛。这份伤痛一直留在了朱宁的心坎上。
曾经的大小姐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伴随着轰隆隆的车床声,朱宁17岁时就踏上了工作岗位。作为六七届的初中生,朱宁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还算幸运没有插队落户去外地。她被分配到了上海仪表局下属的工厂,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这份工作在当时来说,算是不错的了,如果是其他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会很知足了,但是对于朱宁这个品学兼优又带着傲气的大小姐而言,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工人。当然,此时的她早已不是大小姐,她明白她不得不接受现实。
生不逢时,或许只能用这句话来形容朱宁当时的境遇。进厂没多久,财务部门招人,在厂里内部招聘。朱宁自学了会计,在厂里的统一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可结果她没有被录取。理由是什么?朱宁不知道。或许是她的身份,或许是其他原因……一阵失落后,她再次坦然接受了现实,这么一个小小的挫折,对她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经历过了生死,她已经天不怕地不怕了,没有什么失败、挫折能打倒她了。
朱宁没有就此自暴自弃,更没有放弃学习,虽然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可骨子里的傲气还在。家里有许多父亲的藏书,她下班就看书,一本又一本。虽然在当时看来,读再多的书对她这个女工也没有多大用处,但朱宁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所学的点点滴滴都丰富着她的内心世界。
她喜欢读书,也欣赏有学识的人。缘分让她遇到了一个很有才学的男子。可是朱宁曾引以为傲的家世成了阻隔两人感情发展的障碍。因为朱宁的家庭成分关系,两人无法走到一起。朱宁没有怨天尤人,她知道在那个年代,对方不可能放弃前途跟她在一起。只是她的心扉很难再次开启。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朱宁直到29岁才跟同厂的一个同事结了婚。丈夫是个出身工人家庭的普通人,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远大的抱负,但相貌堂堂,对朱宁关心体贴。朱宁和丈夫两人的家庭背景相差甚远,但在当时的年代,他们两人算是条件相当。朱宁原以为这辈子可能就这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过日子了。
结婚一年后,儿子出生了。女人有了孩子后,很自然地会把生活的重心移到孩子身上,朱宁尤其如此,儿子成了她最大的精神寄托。她原本就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喜欢编织,会自己做衣服。儿子从里到外的穿戴全是她亲手做的,而且做得非常精致。很多人看到她儿子穿的衣服都会问是哪里买的。上世纪80年代初,市面上可以选择的儿童商品少之又少,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在别人的夸赞声中,朱宁又多少找回了一些当年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