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桥梁设计师的梦想与爱情

  为来上海 只身闯入省交通厅

  潘春华1969年出生于哈尔滨,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从小,她就喜欢唐诗宋词和各类文选,也精通数理化,各科均不落后,齐步向前。

  不过,她却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她觉得,在学校读书,除了自身无法改变的条件——天资外,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要弄清楚每一堂课的内容。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是,她总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去学习知识,尤其是物理定律,她总是要自己通过各种解析,各种实验方方面面进行论证后,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而她一旦接受了新知识,就会举一反三,深刻地理解。

  进入高三后,身边的同学都在考虑填报什么志愿。而在潘春华幼小的心灵里,早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方向。爱读诗词的她,有一回读到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读着读着,便被其中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深深吸引。这句富有诗意的词句,让“造桥”这个理想的种子悄悄在潘春华的心中萌芽。从那时起,潘春华便开始留心身边的桥,她渐渐发现,多建一座桥,人们就会少走一些路,几乎每一座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济大学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经过不懈努力,潘春华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哈尔滨考到了上海,进入了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桥梁专业常被称为“设计之王”,因为桥梁设计是一项十分综合的设计,不仅桥的外观,还包括桥的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甚至地质、水文和气象的协调,都是这个专业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进了大学后,潘春华明白,除了课堂里的知识,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主动“充电”。只要一有空闲,潘春华就会埋头读书,虽说并不是读了书就能立刻学会设计,但通过读书,通过融会贯通,潘春华觉得心里有了些把握。毕竟,设计是需要倾注工匠灵魂的工作,有了沉淀,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潘春华对上海有了深厚的感情。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还没有出台很多人才引进政策,工作单位一般很少会接收外地生源,尤其哈尔滨当时属于边缘省份,按照国家政策,潘春华必须回到户籍地的省份工作。

  为了能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潘春华决定找哈尔滨当地的省交通厅领导开证明,准予自己留在上海。想到就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独自一人来到了哈尔滨交通厅的门口。结果可想而知,还没有进门,就被门口的保安拦了下来。

  面对保安的询问,潘春华耐心地将自己此行的目的,自己的理想原原本本诉说了一遍。一听是来自上海的大学生,保安不由肃然起敬,同时也被她追求理想的执着感动了,便网开一面,让潘春华进入了交通厅。

  来到领导办公室,潘春华壮着胆子,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想法对领导说了出来。等到全部说完,潘春华反倒开始有些紧张了,自己这么冒昧,领导会不会觉得自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呀。让潘春华没想到的是,听完她的阐述,那位领导和蔼地说:“家乡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对口的单位,我帮你找合适的单位。”领导一番恳切的话语,让潘春华无法拒绝,也无比感动。

  不久后,这位素不相识的领导真的为潘春华找了一份对口的工作——在哈尔滨市政设计院,担任桥梁设计师。每每回想起这次找工作的经历,潘春华内心都很感谢这位领导,能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同时,这件事情也让她坚信,机会不是等来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设计桥梁 有几个女人扛得起

  刚到哈尔滨市政设计院时,潘春华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社会实践基础。于是,她一边拼命工作,一边努力学习。只要一有不懂,她就一个劲儿地问有经验的同事;只要遇到别的同事在讨论专业问题,她就见缝插针地凑过去听。没多久,一些简单的设计她就能上手了。

  1992年,潘春华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哈尔滨市一座立交桥的桥墩设计。当时,哈尔滨市政设计院的审图力量比较薄弱,设计院特意请来了一位老教授,专门负责审阅设计师的图纸和数据。

  完成初步设计后,潘春华信心满满地将图纸和计算数据送到了这位老教授手中。不料,老教授仔细审阅后,皱着眉头指出数据有误。潘春华听了,有些不以为然:“我的计算数据应该不会有问题。”

  老教授疑惑地看着她,“为什么你那么肯定没有问题?”潘春华信心十足地说:“我用的是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的设计软件,如果软件是正确的,我又能保证自己输入的数据是准确的,那么结果就应该是正确的。”

  耐心听完潘春华的话,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工程师不是这样把握设计成果的,我不会用软件,我是用手算来为你核对数据的。”接着,这位老教授拿起笔,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计算给潘春华看,事实证明,由于软件的局限性,用电脑计算出来的数据确实存在不小的误差。看到最后的计算结果,潘春华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情对潘春华的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潘春华更加谨慎仔细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所做的每一个设计,她都是将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所有数据都会用力学原理再重新复核一遍。她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桥梁设计师,要对作品的安全性、安心性负责。建筑不仅仅是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在严格保证安全、安心、功能的基础上去建造。

  随着设计出来的作品越来越多,潘春华渐渐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年轻的她,有着充沛的体力,也有着无限的梦想。她梦想着能够独立负责一个项目,这个梦想让她再次做出了一件不知“天高地厚”的事情。

  在桥梁设计这个行业,设计师通常要工作十年才能负责一个小型的项目。然而,进入设计院的第二年,潘春华便鼓起勇气找到领导,主动要求能够负责工程。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领导仔细考虑了一番后,竟然答应了下来。

  这次,领导让潘春华负责的项目是一个厂区地道桥。虽然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工程,但潘春华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高兴,这是她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项目。接手这个工程,意味着领导对自己的信任,更是意味着她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只是,高兴劲儿过后,她开始犯愁了。负责桥梁设计的第一件事是组成建桥的“班底”,起码需要三个人,分别负责计算、绘图和测量。可是,因为潘春华是新人,又是一个女设计新手,没有人愿意给她当“试验品”,同事们都以各种理由婉拒了她的邀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