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总是很原始

  夏天有一类人很不安分,不好好地在家里呆着,不好好地在空调屋懒着,不好好地在酒吧里泡着,不好好地在城市里悠着,偏偏成群结队到深山老林荒岛野地,头顶烈日脚踏虫蝗,翻山淌水,无餐无宿,去过几天仿类人猿的日子。这种“狼狈不堪”的日子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名称,叫做“野外生存”。至于暑假的旅游,向来就是部分男女老幼部分文化层次的普遍还好。

  夏天人的皮肤常常徘徊于两极的感受。在室内的时候,要是没有空调,简直是活不下去的感觉,即使空调制冷不畅,都会觉得皮肤不再爽滑,很多人对夏天出汗不习惯,衬衫后背一大块湿漉漉的,基本上是农民工的干活,到了出汗就是零容忍。这是一极感受。另外一极的感受恰恰相反,那就是旅游,号称消暑,却是在酷日下行走,即便是在山谷中树荫下,依旧是满脸通红,“汗流浃背”这个成语切得及其鲜活;在并不干净的山水中绞一把毛巾洗洗脸,互相间却在称道一身臭汗的愉快和科学。不过要不了几天回到了家里,打开家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空调,虽然没有实际意义,还是一口气将温度设置在18度。

  不愿意出汗,却愿意花钱旅游流汗。出汗和流汗是有区别的,似乎出汗时被动的,流汗时主动的,出汗是无奈,流汗是健康。

  以前流行出去避暑几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野外生存的地步,那一些驴友们的自助式旅游,是冒险也是勇敢,其实任何勇敢都是冒险。只不过驴友们的活动大都集中在夏天,或许是便于野外生存,也或许更加接近动物的原始本能。

  有人称野外生存是一场风吹雨淋的秀,和风花雪夜的秀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景。当然野外生存者就不这样认为了,比起风花雪夜,风吹雨淋,毕竟艰苦无比,倘若说风花雪夜人人自学成才,那么风吹雨淋毕竟是对自己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虽然有点秀,但是也为秀付出了代价。

  野外生存的是非,好是非者正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却没有人去想一想,其实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都是夏令营的变种和延伸,而夏令营本身也仍然很具有生命力。当我们已经戏说过春游的实际意义在于“怀春”之后,我们就可以妄想“夏令营”的精髓了。夏令营本来就是夏天的旅游,但是通常没有人这么说,而更喜欢“夏令营”这个名称。于是夏令营和春游的区别就若隐若现了。

  同样是出游,夏令营却不是春游的继续。因为是夏天,自然生存条件要比其他季节好得多,所以人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大自然,人也就本能地显出返朴归真的潜心,要用一个“营”来反映自己的潜意识。营就是帐篷,战争需要营帐,但是营帐的作用不拘限于战争,和平年代,似乎就是夏天旅游的最及至装备;与帐篷相呼应的是野炊,是野趣,更是野出去的心,当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人贴近自然的时候,正是人开始部分体验人类祖先的生活的时候。一堆篝火,烧烤着晚餐,鸟虫嘤嘤,人心也就不再矜持;如果是在海边,如鱼得水,其实更是针对戏水的人。或许,人可能只是将野炊当作一个形式,晚上还是钻进了有空调无蚊子的宾馆,但是夏天的人们就是需要这种形式,而这种形式,也只有夏天才能完成。回过头来看看各色野外生存,再野,再苦,但是一定充满乐趣,因为它就是超级夏令营,一群男女,一条野路,一门心思,一种情调,一个帐篷,不乐才怪;回来之后,有人就此成了情侣,那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夏令营的“营”还有一层意思,既然是营,那就是要过夜的含义;春游也是可以过夜的,但是春游完全就可以踏踏青,就像李白所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而夏令营,那就一定是超过一天的旅游,它一定是要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说不定还需要“压寨夫人”;不管是一家人,还是两个人,还是一群人,一旦经历了同食同宿,情谊也就扎了根。有一个常用短语叫做“营造浪漫氛围”,无意中,就击中了“营”的关键,必须要有“营”,才能制造浪漫气氛。而“营”,只设在夏天。

  可以想到《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了。这首歌因为《英俊少年》,在中国风靡,海因切的童声,好像至今无人超越。事实上,玫瑰开在春夏之交,到了夏天,玫瑰渐渐败落了,那最后一朵玫瑰,可以看作从春天到夏天的爱情故事的结局。

  2012年3月15日

  (1663字)

  

  

  原载:《现代家庭》2012/05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