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前夕,她收到了女儿从国外寄来的一份“特殊”礼物——那是她双手的玻璃钢雕塑,名字就叫“母亲的爱”。女儿在附信中写道:“妈妈,我和哥哥永远都忘不了您这双沧桑、伟大的手。它是仁慈与希望的化身,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爱。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苦难,自强不息;它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丈夫辞世,单亲妈妈艰难抚养幼子
1987年一天晚上,吃过了晚饭的王中军将碗一丢,跟妻子高英华说自己要去河里洗个澡,然后就出了门。高英华嘱咐丈夫说,洗完澡早点回来。然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还不见丈夫的人影。高英华隐隐觉得有些不妙,于是拿着手电筒赶到河边,大声呼喊丈夫的名字,可回答她的只有哗哗的流水声。
“中军,你去了哪儿啊,你丢下我和两个孩子,可怎么办啊?”高英华撕心裂肺的哭声引来围观群众,乡派出所民警也闻讯赶来。高英华断断续续地告诉民警,丈夫的水性很好,平时经常下河游泳、洗澡,从来没出过事。但这次,去了就一直没再回来……
民警们找来了强照明灯和小船,在河道上来回搜寻。然而,后来只找到了王中军留在岸上的衣物和鞋子。据此推断,因为前几天下暴雨,河水猛涨,王中军很可能已经遇难,并被急流冲到下游。
一时间,高英华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天突然塌了,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一个两岁,一个才3个月大,往后孤儿寡母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接受又能如何呢?她只得给丈夫立了衣冠冢,并在墓前发誓,再苦再累也要把儿子女儿抚养成人。
很快,一道难题摆在高英华的面前:她和丈夫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借住在自己母亲家。在娘家住久了,弟弟和弟媳很不高兴,常给她脸色看。无奈,她带着孩子回婆家住,又遭到丈夫弟弟和弟媳的强烈反对。更令她痛心的是,公婆居然怪她没看好丈夫,说她生就一副“克夫相”。庆幸的是,母亲坚决与她站在了一起,并帮她照顾孩子。
当时,高英华在商店工作的月工资才100多元,加上每月30元的遗属补助费,养活自己和一双儿女很困难。为增加收入,她利用业余时间帮人洗衣服、洗被子,这样每月可增加五六十元的收入。到了冬天,洗衣业务繁忙,她在屋里呵着一双冻得僵紫的手,拎起厚重的床单,在搓板上使劲搓洗。有时手上的力气不够,她就脱下鞋子,光着脚踩踏……
亲戚们见高英华的日子过得实在苦,都劝她改嫁,可她怕再婚对孩子不利,坚决不同意。她说:“不要以为我一个人养活不了两个孩子,别人两口子能做到的,我自己同样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苦难面前,靠双手铺平儿女前程
时间是最好的药。转眼到了1990年夏天,孩子们慢慢长大,高英华内心的伤痛也减轻不少。儿子春祥快满6周岁了,此前一直没钱供他上幼儿园,她决定提前送儿子读小学。
高英华找到小学校长。校长看了她带来的户口本,摇着头说:“孩子没到入学年龄,我们不能收。”她含泪请求,最终校长同意收下春祥,但有条件:别的孩子交100元学杂费,春祥得交260元。先试读两个月,如果跟不上,就要推迟一年入学,所交的费用不予退还。
260元钱,这对高英华来说,两个月不吃不喝才能攒够啊!可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她还是同意了。春祥入学后,高英华又添了一项重任:辅导儿子学习。她每天晚上都翻开春祥的课本,教他听说读写。小春瑞见哥哥摇头晃脑地读书,也凑过来听。于是,一家三口琅琅的读书声,成了简陋小屋里的一道风景。高英华经常摸着两个孩子的小脑袋,感叹着说:“加油啊,我的宝贝们……”
苦心人,天不负。王春祥在两个月的试读期里,连续两次单元测验考了“双百”,且全年级只有他这么一个,校长高兴地给他办理了正式入学手续。
高英华想让女儿春瑞也提前上学。这次,校长没有提出试读要求,但学杂费还是比适龄入学的孩子多交160元。
两个孩子都上学了,但是他们没有爸爸,没上过幼儿园的事情渐渐在学校传开,班里同学都不和他俩玩耍。有一次,王春祥、王春瑞实在受不了同学们的孤立,把眼睛都哭肿了。高英华问明情况后,将儿子女儿揽入怀中,说:“要让同学们看得起,就得有地方比他们强,比如,次次考试拿第一……”在她的耐心开导下,两个孩子终于笑了。
此后,兄妹俩刻苦读书,成绩分别稳居全年级第一,双双被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而同学们跟他们的关系也一天天好起来。
随着洗衣机在当地的逐渐普及,高英华的洗衣业务渐渐萎缩,一个星期也揽不到几件活,她感到经济上又有些捉襟见肘。穷则思变,得知手工编织毛衣能挣钱,她便找来图样和旧毛线,学打毛衣。练习了无数次,她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起针、收针和花样织法。
高英华穿上自己织的第一件毛衣,开始挨家挨户地揽生意。有了活计后,她每天晚上都边打毛衣边陪伴儿女,有时还辅导一下孩子的功课。到了深夜11点,两个孩子都睡下了,她还在继续织毛衣。有时实在撑不住了,就用凉水洗洗脸,经常织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
高英华每周都要织出一件毛衣,收取5至10元不等的工钱。顾客拿到她送来的毛衣,都不相信是她用手织出来的。她淡然地解释道:“老天爷是公平的,它没让我念过更多的书,却给了我一双灵巧的手。”
如此昼夜辛劳,高英华仍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辅导书。她要么找一些旧的辅导书,要么让儿子向同学借,自己织好毛衣后,连夜抄下来,供两个孩子学习用。很多时候,一夜抄下来,她右手的五根指头都伸不直了……
在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同时,高英华不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一次,春祥与邻居家的男孩发生了争执,春瑞站出来为哥哥说话,结果被邻居指责为“兄妹俩合伙欺负我一个”,并当着高英华的面说:“吃萝卜长大的孩子,还欺负到吃鱼肉长大的孩子头上来了?”
高英华强忍着泪水,将惹事的春祥拉回屋里痛打了一顿。春瑞很不服气,说哥哥没做错,是对方先欺负人,自己看不过去才帮哥哥的。高英华说:“孩子呀,咱们穷,可志不短,不能让邻居挑咱们的理……”这件事情以后,春祥总是遇事先想好了再说话。
1993年,连续好几个晚上,高英华都发现儿子春祥的裤子口袋鼓囊囊的,就把他叫到跟前,伸手一摸,搜出一只黑板擦。没等春祥解释,她抬手就给了孩子一巴掌:“春祥,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连班里的公物也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