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戏毕业二十周年,班里的同学组织了两次聚会,段奕宏全都参加了。他很看重这个班级体,对他而言在中戏四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包括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取向的确立都是在那个时期。
问他被同学爆料的窘事是什么?他笑着模仿刚上大学时说话的口气和表情,说新疆人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发音不清楚,所以语言表达时常常被同学们笑话,他把这些笑声看成鼓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可是巨大的落差,也给段奕宏带来一个消极阶段。段奕宏特别习惯去放大别人的优点,同时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这让他喘不过气来。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他甚至郑重地想过辍学。他感觉同学们都太优秀了,看不到自己的未来,那段时间对他而言很是煎熬。问他毕业20 年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他脱口而出:“这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段时光。”
伴随成长的“大家”、“小家”中央戏剧学院对年纪轻轻独自来北京闯荡的段奕宏而言,是如家一般的存在。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家”的记忆,段奕宏对自己生命中的四个家印象深刻。
第一个家,自然是段奕宏出生的地方——新疆伊犁。小时候住在大杂院,每家都有一把院门钥匙,不论谁回来晚了,都会记得锁好门,特别有安全感。长大后发现院墙不过两米高,想要翻墙而入非常容易,大学毕业后再去看院墙变得更矮了,因为是土质垒出来的,时间流逝,逐渐长高的孩子们和逐渐变矮的院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段奕宏笑着说:“当时特认真的每天锁门,也不知道防谁呢。”
第二个家,是段奕宏在北京的第一个居住地。那时他在排田沁鑫导演的 《断腕》,每天来来回回,乐此不疲。整个屋子不到二十平方米,最珍贵的是有一个能做饭的灶台。可因为窗户外面是鸡圈,味道实在难以忍受,所以家里的窗户形同虚设。他的床很简陋,是铁网状的折叠床,上面铺着在学校拿来的被子。夏天太热,他便把被子去掉,每天早上醒来,身上全是铁网留下的菱形花纹,就好像露宿街头一般。
第三个家,是段奕宏有了一些经济来源后,换了一个现在想起来还是满口称赞的房子,在黄金地带——王府井。那是段奕宏表哥的宿舍,豪华大气的两居室,里面什么也没有。段奕宏睡在水泥地上,那时候的他觉得花钱买一个床,和置办家居用品的钱太浪费,他宁愿拿那些钱多买几本书,多看看话剧和电影。
第四个家,是段奕宏现在居住的家,完全不再是之前窘迫的感觉。因为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欢能让他肆无忌惮的朋友,他常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虽然做饭不是很地道,但他喜欢给朋友做饭的感觉。两腿一盘,地上一坐,聊聊天,抑或是胡说八道,都让他十分享受,“这让我有一种生活的质感。”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