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虹 归来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独特的,但不是流行的。中国艺术家要在西方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欣赏,殊为不易。丁虹却跟美国很投缘,自1987年在纽约艺术博览会上第一次展示他的绘画作品开始,丁虹在美国画坛风生水起。他的绘画作品应邀在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以及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等各大城市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美国艺术》《艺术新闻》《艺术家》等多个艺术刊物都登载过他的作品。他的画作,以东方美学意识融汇了西方的现代艺术理念,用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传达了一个单纯的“西方形式表现和东方意境冥想”的视觉美,被誉为西方艺术市场上的一支奇葩。

  7月25日——8月5日,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丁虹回来了。深圳成为他郑重比较后确定的一个新的艺术起点。

  一

  我们在探讨一个人的成功时,惯爱追本溯源,愿意从他更早时期说起,试图从当年的一些蛛丝马迹寻今日成功之端倪。

  孩提时代的丁虹感兴趣的恰恰不是日后给他带来非凡成就的绘画,而是历史和心理,他对“人”似乎更感兴趣些。但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不能报考古专业,也绝对不能被录取。意识到这个现实后,丁虹一度非常沮丧,甚至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那年夏天,他的三叔建议丁虹去昆明跟他学画画。丁虹就这样被带入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丁虹的三叔,就是开创出闻名中国现代画坛的云南画派的丁绍光先生。那时候,丁先生还在云南艺术学院任教。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云南是中国艺术家朝圣的“麦加”,昆明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摇篮。因为地处边陲,少数民族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主流文化,所以云南的艺术观念一直比较开放,再加上云南的艺术界是首先开始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和进行这方面探讨的,这种艺术氛围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前往。 毫不夸张地讲,当年三十岁以上的中国艺术家,十个人里面有八个都去过云南,画过云南,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云南的风土人情是他们唯一的创作题材。就像九十年代的西藏是中国人的精神“天堂”,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的云南就是中国艺术家的“伊甸园”。

  丁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坐在叔叔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客厅里兴奋交谈的,很多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譬如:袁运生、吴冠中、祝大年、范曾、姚钟华、蒋铁锋、王晋元、刘巨德、钟蜀珩、郎森等。在他们通宵不眠的学术讨论、喋喋不休的争吵中,丁虹不但见识到艺术家的真情率性和纯粹执着,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和东方艺术的传统思辨,在昆明的这一年,为丁虹后来个人的艺术追求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和信仰基础。

  学画期间,丁虹并没有像其他准备投考美术学院的年轻人那样,专心致致地学习考试所需的素描和色彩训练,他更热衷于用实践去印证他所接触到的西方现代艺术表现理念。他画过“蒙德里安”的抽象风景;搞过“德国表现派”的木刻版画;进行过“印象派”的田野写生;制作过“保尔-克利”式小幅黑白画。 这一切是他对现代艺术的初次接触,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些“不靠谱”的行为也直接导致一个遗憾的结果——他以5分之差在素描考试中落榜。

  1980年秋,丁虹去了北京,1981年,考入当时“中国三大美院”之一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的朋友回忆起那时的他,用了8个字:才气逼人,锋芒毕露。

  二

  丁虹在中央工艺美院呆的时间不长,因为对学校的一些规定不满,他跟学校领导产生了冲突,领导决定开除他的学籍。虽然经系里多位教授联名上书力争,改为“留校察看一年”,他还是在1982年底离开学校,回到西安父母的家中。

  那是思想保守的80年代,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掉了链子,意味着你的人生基本就转不起来了。丁虹经过了一段痛苦、抑郁、迷茫的日子,随后他开始把全部身心投入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开始多方面地研究人类的艺术交流,从原始艺术制作手段到当代艺术表现方式;从东方艺术的“形而上”符号到西方艺术的“精神灵魂”塑造;从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到西方纸面艺术的绘画材料,逐渐找到了一套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

  1985年,丁绍光先生的朋友为丁虹在费城美术学院争取到了奖学金,年底成行。

  三

  丁虹第一次见到叔叔的画商西格尔,是1987年。

  当时,重彩画在美国已经很受欢迎,基本形成了芬格赫特、西格尔对峙的局面,原作画价达到几十万美元一张,有限印刷也卖到数千美元一张,是当时国内来美国发展的艺术门类中市价最高的。

  1985年来美国时,丁虹随身带了10张画,到见西格尔先生时,只剩4张。另6张被一位秘鲁商人买了,每张跳楼价500美金。丁三叔本来只想拜托西格尔把丁虹介绍给画廊,结果西格尔一看丁虹的画,太喜欢了,虽然不是丁三叔的风格,也不如他成熟,却自有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个敏锐的犹太人当即拍板,要跟丁虹签两年经纪约,第一年9万,第二年13万。

  丁虹太愿意了。他正愁生计呢。因为西格尔同时也是丁三叔的画商,为了推广需要,他希望丁虹能启用一个不同姓氏的艺名,于是,丁虹用母姓,起艺名为 Lu Hong。

  Lu Hong的作品在当年的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一炮即红,很快受到欧美和日本艺术市场的追捧。几年里,他的作品应邀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销售,西格尔制作了32种限量版丝网版画,向全球推广。

  在一次《Sun Storm》艺术杂志的采访中,西格尔对丁虹的艺术风格做了这样的阐述:

  “我在 Lu Hong的画中能够感到一种古老的东方冥想。 做为一个犹太人,它们使我回到了久远的过去,人类文明的初始,同时,作品中的形式美又让我体验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主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蕴涵着人本主义的单纯和丰富的多元文化符号,让每人都能够找到与他交流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他做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这么多人理解和欣赏的原因。”

  四

  丁虹在认识事物方面,会有很多属于自我思考出来的东西。他兴趣广泛,不只研究中西方历史、宗教、不同流派艺术,他还玩音乐,拍电影。

  丁虹当了10年电影人。

  是去看房的路上遇到了曾一起做画册的朋友。对方刚从南加大毕业,打算回老家波兰拍电影,因为听说那边拍电影便宜,现在还差资金。丁虹一听,资金我有啊,于是房也不看了,一起去了波兰,又当投资人,又当监制,又当编剧。从1990年开始拍,开始报价10万美金,遇到通货膨胀,涨到20万、30万,到拍完一算,投进去50万美金。没钱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