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茶馆有浓厚的相声氛围,李鸣宇从小就喜欢听相声。当别人在听刘德华、周华健的流行歌曲时,李鸣宇已沉浸在相声的世界里了。上学的时候,学校发下来的英语录音磁带,都被李鸣宇抹去磁头,录上他自己喜欢的相声。每次他在书房里戴着耳机津津有味地听着相声,妈妈从门前经过都特别高兴,她以为儿子在学英语。
家里一直是把李鸣宇当国画的苗子培养的,学了12年国画的李鸣宇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却来了一个180度的逆转,“杀”到北京考中央戏曲学院的相声班。
那届相声班是冯巩带班,李鸣宇的偶像,选拔现场,人山人海,各种背景的人都有。考生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从小在曲艺学校学习,另外一部分考生,从小就有相声功底。李鸣宇有什么呢,只能说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对相声的热爱吧,但没想到,专业成绩公布的时候,他竟然杀进了前三甲。
这是幸运,进了相声班,李鸣宇依然是忐忑,毕竟他是半路出家的。那就只能更勤奋,在作品上比别人多花点心思。
期末考试,发下来10个作品,同学们都抢包袱多、名声响的段子,一拥而上,李鸣宇抢不过,咋办?轮在后面,炒别人的冷饭,肯定处于劣势。李鸣宇不服气,那就改段子,把原来的作品翻新。为此,他熬夜奋战,心里压力也特别大。同学们都是中规中矩、一板一眼地按照发下来的作品表演,你这样折腾作品,行得通吗?
李鸣宇没有赌错,前面一模一样的相声重复几次,老师们都听腻了。但李鸣宇的新段子一出来,大家的眼睛都被点亮了。点评的冯巩老师尤其赞赏,他看好李鸣宇,老一辈的相声演员,都有创新能力,马季先生一辈子写了300多段相声,没有一个是靠讲别人的段子成名的。
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李鸣宇就“预谋”向冯巩拜师学艺。这次冯巩有了深刻的印象,当李鸣宇提出拜师的要求时,冯巩爽快地答应了:“我也挺喜欢你的。以后就叫我师父好了!”这个师父就这样拜上了。
从此,李鸣宇白天上课晚上创作,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出来。班上组织了一个相声俱乐部,每周都有表演。冯巩对这个徒弟也很期盼,每周都要打电话问有没有李鸣宇的作品,有的话,再重要的应酬都要推掉。
凭着冯巩的招牌,毕业时,李鸣宇签进了中国广播艺术团。李鸣宇可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走后门进来的。24岁那年,他憋着一口气,创作了《公交协奏区》,师父冯巩带着它走上2008年春晚的舞台。李鸣宇也成为获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的最年轻的编剧。
李鸣宇开始有机会走上电视荧屏说自己的相声了。参加北京电视台相声小品邀请赛。那是他第一次上大赛,刚一上场他就有点晕,下面坐着一排“大腕儿”,冯巩、姜昆、刘兰芳、侯跃文……李鸣宇说:“我都熟悉他们,他们不认识我,被我崇拜的人盯着,这让我压力特别大。”他第一次觉得,上台说相声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情。有了那次历练,李鸣宇再上台,底气足多了,台风也愈发稳重、成熟。
但有人不服气,说那李鸣宇没什么啊,说的相声只能上电视,剧场里没法演。李鸣宇不服,找到各种场子园子的“班主”,不为挣钱,给五十就五十,给二十就二十,就为能在小剧场说上一段。演着演着,还真混出了点名堂来。不过,又有人说了,李鸣宇只能在别人的剧场演出,自己办不了剧场。李鸣宇寻思着,合着怎么往前赶,也赶不上人家嘴快。干脆,还是一步到位得了,他把几年来的积蓄砸下去,成立了鸣乐汇相声剧场。
刚开始,有师父和相声界的一些前辈撑了几天场子,送了不少票,剧场很是热闹,可三四周过后,就冷落下来了。剧场运营非常艰难,票房不景气,听相声的人越来越少,李鸣宇着急了,问身边同龄的朋友,才知道是作品太老了,听来听去就是那几种,现在80后哪个不是追新潮的啊。
看来,追根到底,还得在原创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李鸣宇开始创作新段子,一年内大约创作100多段先锋相声,确保在“鸣乐汇”相声剧场里,一周一个主题,一周一个新作品,连看几场也不会重样。
李鸣宇创作的相声段子,大多紧跟时代脉搏,相声的内容和最新发生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什么火、什么潮,就往里搁什么。但凡时下流行的元素,他都能拿来融进相声。在舞台上,李鸣宇和他的80后伙伴们,创作了很多紧跟时下脉搏的作品。比如相声《穿越》《鸣pad》……超火的“凡客体”、脱口秀的表演方式,声光电甚至是游戏视频的效果都可以搬上舞台,力求每次表演、每场相声都能给观众新鲜感。
时髦的相声赢得80后90后的喜爱。在“鸣乐汇”,相声不是流水线,不是两个人穿着大褂上台“侃”,而是有了独特的风格。
没有老板投资,没有外来资金注入,“鸣乐汇”的人气却越来越旺。2014年“鸣乐汇”参加了20多个地方台的春节晚会录制,收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代表着大多数人对新派相声的认可。
在北京卫视举办的相声戏剧幽默大赛上,看完《中国合伙人》电影的李鸣宇灵感大发,立即创作了一段同名相声,相声中的两个“合伙人”,一个开网店,一个摆地摊,话题、形式和包袱都紧随时代、很接地气又极具冲突感。这个相声一参赛,就获得了冠军。
和李鸣宇一起毕业的相声班里的同学,有的成了主持人、导演,有的是话剧演员,只有李鸣宇坚守着当相声演员的信念,并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李鸣宇感叹:“一路走来,还真得感谢当初挤兑我的那些人,让我明白,放弃旧艺人的习气,把相声事业当作产业经营,相声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
“大家说好不好!”“观众们给个掌声!”这种上世纪的互动方式在“鸣乐汇”是不会出现的。李鸣宇喜欢创新,他会在舞台上带着大家做游戏,也会设计一些类似于AB剧的相声段落,根据现场观众不同的反应,选择不同的结局。他甚至模拟相声演员演出不受欢迎的情况,主动让观众起哄。主动制造的尴尬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让观众产生发泄感,让相声段子变得更精彩。
有了微博、短信,有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忘了相声。而“鸣乐汇”的相声大多是为80后、90后这些“新一代”创作的。它吸收了小品、话剧、脱口秀,以及各种新鲜手段、新鲜设备、新鲜事物、新鲜话题,调动起一切手段来为相声服务,由此切合80后、90后的时尚风貌。
“侯宝林大师把相声从撂地的艺术变成剧场艺术;马季先生把相声从剧场艺术变成广播艺术;姜昆、冯巩老师把相声从广播的艺术变成电视的艺术。”李鸣宇觉得,万象归春,以前说相声演员能耐大,拿起什么就能学什么,可是今天的演员为什么把圈子越画越小,形式越做越单一?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