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孔融让梨》,印象很深。后来接受革命教育,那些一心为公、助人为乐的少年英雄事迹(从“草原英雄小姐妹”到舍己救人的武汉小学生吕锡三、西宁小学生王利庆……)也令人难忘。再后来接触《三字经》,其中讲“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都令人感动不已。一直到1980年代读王安忆的小说《小鲍庄》,再也忘不了那个从小就知道关心人、帮助人、以德报怨,最后成为舍己救人小英雄的捞渣。从古到今,那些从小就胸怀并且践行仁义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仁者爱人”。我感兴趣的问题是:这样的美德固然与教育有关。但好像又不仅仅是教育的结果。关爱别人,也许是一部分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
所以,当我有了女儿时,我就留意观察她,看她能不能还有如何去关爱别人。都说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或者不会关心别人,可我不相信。因为我在生活中已经看到了不少独生子女小小年纪就自觉地、主动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迹。
女儿从小就逗人喜欢。爷爷在看报时,她常常会问一下:“爷爷,你看什么报呀?”她显然对报上的内容不会感兴趣,问一句只是表示一下关心。奶奶在炒菜时,她也常常会问一句:“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呀?”知道有肉吃就高高兴兴去玩了。她其实知道每天都有肉吃,去问一下也好像是表示一下亲昵。堂姐因为哭闹受到叔叔婶婶的训斥,她也会站在一边,显得非常无能为力。等事情过去以后,就马上上去拉堂姐的手,说一句:“我们来玩吧!玩什么呢?”她因此成了全家人的开心果。奶奶说:“博博真乖!再没有看见这么乖的孩子了!”
记得有一次,我背着她在街上散步,随口说了一句:“爸爸今后老了,背不动你了,怎么办呐?”没想到她的回答是:“我不要爸爸老!”边说,边用她的小手扳我的脑袋,似乎觉得这样就能看到我的表情、就能让时光停止流逝一样。那一刻,我好感动!那时,她刚刚两岁。
还有一次,她忽然十分严肃地问我:“妈妈肚子上的伤口是怎么搞的呀?”我糊弄她,说是妈妈肚子里长了东东,做了一个小手术,没想到她激动地说:“不是的!那是妈妈生小宝宝的伤口!”那一刻,我看见她的眼睛甚至有些湿润了,小鼻孔也翕动着。她那么小,就知道心疼母亲!我马上抱起她,一边亲她,一边表扬她:“好乖!好乖!!”那时,她三岁。
她上幼儿园时,我天天接送。每到周末,我去接她时,她会从一个大铝盆里拿属于她的一个水果。我注意到她常常会挑拣一下。我问:“你为什么要挑一下?随便拿一个不就行了吗?”她的回答是:“老师说了,要把大个的留给其他的小朋友。”这时,我就表扬她:“好乖!”那时,她也是三岁。
我常常出差。有时回到武汉,时间已经不早。妻子要她按时睡觉,没想到她执意要等我回来再睡,就坐在那里顽强地等。好不容易等我进了门,还来不及亲她,她就一头趴倒在图画书上了。那一刻,我感到好幸福!也好心疼!那一年,她六岁。
我也常常开会。有时回来的路上堵车,她会担心我出事。那时,我还没用手机,她联系不上我,过一段就到窗前看一下。直到我远远看见窗前灯光映出她的焦虑的身影,向她挥手,而她也忽然发现了我,这才如释重负地提前为我开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应该买手机了。那时,她十二岁。
因此,她一直逗人喜欢。她喜欢讲故事,在幼儿园、小学,常常可以看见一群小朋友围着她,听她讲故事的场景。长大以后,她也总是乐乐呵呵、大大方方,给邻居、长辈们带来快乐。一直到她上大学以后远去法国,也常常通过免费的网络电话Skype问候我们,讲她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向我们报告她的点滴进步。有时候,不巧我们都在上课,家里电话没人接听,她就会有些担心。一直到联系上我们,她才放下心来。
一切也许都是小事。一切也都自然而然。一切都温馨感人。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少见吧。所谓“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谓“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所谓“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价值观:无数细微的关爱,汇在一起,就是仁义的大海。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是这么在生活、在关爱别人、互相帮助的同时传递着古老而朴素的美德。
我还常常想,女儿是如何从小知道关心人、体贴人的呢?虽然在她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为她订了《婴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给她讲其中的故事,也许其中那些惩恶扬善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还有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正能量”教育也不可低估。但我注意到,也有的孩子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却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吵吵闹闹,调皮捣蛋,为所欲为。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常常差不了多少,但结果却很不一样:有的学会了关心别人,在行善的道路上一直走了下去;有的却走上了另一条路,从小调皮捣蛋,长大后蝇营狗苟、唯利是图,甚至损人利己。人和人,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相信,关爱的种子其实先天就深埋在天性善良人们的心中。而后天的教育只是如阳光雨露一样使那种子萌芽、长大罢了。这样的想法,在我了解到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先验论”的学说后,就更加确信不移了。是啊,就像康德指出的那样:“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它深不可测。
也许,不是所有的人都天性向善,但许多人都一生淳朴、践行善良,应该是不错的吧!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