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道菜叫榴莲炖鸡,炖出的鸡汤没有那么腻了,再加上榴莲这奇葩的水果,反而让鸡汤有种别样的味道。
鸡汤这个词,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都有另外一个延伸意——心灵鸡汤。它也从最初的文字形式,演变出多种的样子,鸡汤类音乐,鸡汤类影视,甚至鸡汤类偶像。不过不管形式怎么样,在寒夜里提供温暖或者是口渴时说前面有个梅子树这个特质却是一以贯之。
某个电视节目里,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你看,这就是鸡汤的作用,你依然没钱没房,什么都没改善,只是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生活似乎就变得阳光起来了。
当然,鸡汤被人诟病的地方也在这里——与其让他自我安慰,不如告诉他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财方案、人生规划等等,用这些方法帮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决他目前所处的财务困境来得更实惠。
于是鸡汤自己成了一个话题,一些人不断制造着鸡汤,另一些人就不断解构着鸡汤。于是制造鸡汤与打翻鸡汤之间就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在海边度假的亿万富翁教导在海边打鱼的渔夫如何绞尽脑汁,辛苦算计成为一个有钱人。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渔夫说:“噢,原来如此。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第一回合,制造鸡汤胜;
第二天,富翁选择去牧场骑马,过了几天牧民的生活;第三天,富翁又选择去森林打猎,过了几天猎人的生活。而那个渔民,第二天,第三天,还在那里,也只能在那里打着鱼——第二回合,打翻鸡汤胜;
多年之后,富翁过劳死在飞机上,渔民安然死在床上。然后他们被葬在同一个墓地,没有区别——第三回合,制造鸡汤胜;
最后,清明节双方子女都来祭奠父亲。富翁的女子发扬家族企业,终于上市;渔民的儿子因为渔业资源枯竭,正发愁生计——第四回合,打翻鸡汤胜。
……
大家就在这鸡汤里纠结着人生,所以纯鸡汤被打翻,不断掺杂了这个时代里更流行一些的醋溜、躺枪、当时我就震惊了等情绪,即便是鸡汤,也不再以原来的形式出现——从温情的“我跟你说哦”变成恶狠狠的“我告诉你”。
鸡汤被打翻了,我们喝点什么?
给“咕嘟咕嘟”着的鸡汤加点冰块已是客气,直接掀翻汤锅才是霸道,甚至产生出“反鸡汤党”。他们的理论是“某些人一边啃着心灵鸡腿和心灵鸡胸,一边为我们送上了心灵鸡汤。”其实,“反心灵鸡汤”也是鸡汤,无非是加了佐料,换种口味,让人多了选择。
文字鸡汤,影视鸡汤,偶像鸡汤,鸡汤做法多种。相应的,也派生更多的打翻鸡汤的方式。更高大上一点的书籍遇上更草根一点的微博;更小清新一点的幻想遇上更重口味一点的生活;更唯美一点的作家遇上更直白一点的段子手;更包装一点的偶像明星遇上更真实一点的八卦新闻……
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要打翻鸡汤?因为鸡汤在那里!这是论点,也是论据,同时也是论证。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阶段,爱看名人名言100句什么的,把这些成功人士的话奉若至理名言来规范自己,一会兴高采烈表现得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会深沉内敛履行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警句。但现在,却已是另一番景象了,颠覆这些正能量格言的负能量段子占据了视野。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这样的格言肯定曾一直激励着你,并曾经藏在你的记录本的扉页上。但现在流行的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你会很轻松哦。”你是否又感慨“人艰不拆”呐!
“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相信这句话以前一定高频率地出现在你的作文里,以此激励自己不知数学及格为何物,英语听力像梦游后沮丧的心情,但新段子是“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一下子把你的幻想击得粉碎性骨折。然后寻找诸如一块石头如果经历千雕万刻成一尊佛像也会被很多人膜拜之类的故事来安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是普希金的诗,因它的积极乐观而坚强的态度,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但现在流行的更广泛的说法是这样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简直让人不忍直视,不敢面对这惨白的人生。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无数成功人士谆谆教导我们的,但这样的鸡汤早就被他们自己打翻了,因为他们自身就说明“成败是评判英雄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弄成淘宝,马云就是一个长相猥琐的程序员;如果没有拍成《卧虎藏龙》,李安就是一个在家做饭的家庭妇男。
确实,许多话给我们一个虚幻的解释,让我们感觉起来平衡一点。比如“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在单车后面笑”,给了买不起宝马的男人们一个“比起那些有钱人,我的爱情还是纯洁的”的解释。实际上呢,负能量段子告诉你“在宝马里的,大多数人在很幸福地笑,坐在单车后面的,许多人在委屈地哭”;女孩找了个难看没钱的男朋友,也会找一些“男人有钱就变坏”或者“好看的男人都很花”之类的大妈哲学来安慰自己,但负能量段子告诉你“社会学家研究表明:难看和没钱的男人,并不比高帅富更加靠谱。”你看还是人家王菲看得透,多年前就说过“既然男人都是坏的,不如就找个帅的!”
这也是负能量段子击败正能量格言的缘由吧,它们来自“鸡汤”改编,却似乎更加贴近现实。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我有位家境一般的朋友,一直觉得如果自己有钱一定会更幸福。后来他妈做婴幼教育发财了。快十年后我见他,问:现在你倒是有钱了,你真的幸福吗?”正确答案难道不应该是他幡然悔悟,说还是没钱的时候父母更恩爱,家人更和睦吧啦吧啦的吗?这才应该是鸡汤答案啊!但结果是他回答:“爽翻啦!”于是我默默地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