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怀旧无关的恋老
前几年,怀旧风盛行。
80后们,集体踏入30+以后,突然就开始怀念曾经的时光,小时候吃过的东西,玩过的游戏,甚至曾经有过的尴尬小回忆,都像是在记忆里进行了lomo效果美化,变得迷人许多。
恋老,并不是那么大张旗鼓来势汹汹的风潮,而是略显平淡的暗自坚持的一种心情,不似怀旧那么张扬。
所谓怀旧,指的是怀念那些已然消失的回忆中的人或事,尤其是某个年代的氛围,它更多是一种情绪——即便还能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想吃的儿时的麦芽糖,却再也吃不到记忆中那美好的滋味。
而恋老呢,留恋的是依然留在我们生活中的人、事、物,或者某一种习惯。比如一个未曾改变过的手机号码,一个摆在家里好多年的书柜,甚至一首歌,一部DVD机。
我们也许有意,也许无心。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总要有一些东西不改变,才是好的。
你看,你看,我生活中那些不曾改变的一切
也许连你自己都没注意,你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已经很“老”了,你有心或者无意地固执地让他们留存在自己的生活中,偶尔在这小小细节中,突然就穿越了最初的时光……
有一个手机号码带着我们穿越
手机通讯真的是日新月异,换号码也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癖好”,换了新手机换个号码,办理某种套餐业务换个号码,甚至为了某个通讯商的信号好坏、网速高低也要换个号码,更别提那种网上和街上到处泛滥的带话费的手机号码,用完一张就换一个号码……一年换一次号码是最普通不过的频率,甚至有的人一年也能换三四个号码,反正只要群发一个换号短信就可以通知通讯录里的人,不麻烦,对不对?
有的人,真的会一个号码用很多年。前几天,约我的大学老师见面,2004年我们毕业时留过他的号码,现在再拨通,依然还是他!真的很惊喜的感觉,他说,这个号码自从1999年开通以来,就从来没有换过。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他又增加了一个手机号码,但是这一个却打算一直用下去。
还有一个朋友,手机号码用了超过15年,不想换,原因就是这么简单。他说意外的收获是,很多同学朋友因为换工作、换地方、换电话而失去了联系,他的这个号码因为从来没换过,于是就成了朋友们的“联络站”,很多人通过他重新建立了联系。
我自己的手机号码,从2001年开通之后,如今也有13年的时间,之所以不换,就是我总是舍不得这样一个用了很久的号码,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情绪,每次想要换号码的时候,心里会隐隐想起,多年前我刚拿到这个号码的时候,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大学女生,它可以让我穿越回最青春的时光啊……
20年未曾离开的好朋友
网络社交日益发达,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见面就是“亲”,未曾谋面也会成为“知己”,却也有许多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因为环境变化、地域改变而成了陌生人。这真的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你想要跟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成为好朋友,却跟那些曾经真切出现在你生活中的人,成了陌生人。
真的会有人,会认真呵护一份友情,10年,20年,甚至会要一辈子那么久。在这复杂到有点浮躁的社会里,想要保持一份友情常青,不仅需要心灵相通,还真的需要抵御一点诱惑,墨守一点小规矩。相识于微时的朋友,并不一定能跟你的成长同步,若想要长久保持着亲密的友情,除了要及时沟通联络,感情通畅之外,还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不要参与对方过多的私生活——你当然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不要因为关系很近就对别人的生活说长道短,还要尽可能地减少金钱上的往来,防止两个人的友情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改变。
这几年,女人们都在大喊着“闺蜜”,喊得最响的是20出头的女孩子,兴趣相投的人认识之后,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甜蜜。实际上,至少要超过10年的朋友,才能真正称得上是“闺蜜”,因为到这时候才是真正对彼此的个性、生活有全方面的了解,才是真正全面地接纳了彼此,也真正能够相互扶持走下去——这几年,生活和影视剧中,都一再出现“闺蜜抢了我男朋友”的狗血故事,还不是因为彼此不够了解吗?
摄影师秦远说她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认识了很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关系不错的朋友,但是她真正的闺蜜其实在老家江西,她们小时候一起长大,期间她上学、工作,两个人失去联络一段时间。某一年春节回家,她凭着记忆找到了这个女孩的娘家,两个人抱在一起又哭又笑。这六七年以来,她们虽然见面很少,但是每周至少打一次电话,分享各自生活中的幸福或郁闷,逢年过节会给彼此一份礼物,若是谁需要帮助,另外一个人一定毫不犹豫,“我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认识,这种感情不掺杂任何物质或者其他的因素,是我觉得最值得珍惜的。”秦远说,即便以后她们继续海角天涯,但是她依然会是自己有了好消息或者坏心情时,第一个想要分享的人。
新闻联播是我们家吃饭的背景音乐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晚饭就是和《新闻联播》一起进行的,我有时候在外面贪玩,一听到《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一定着急忙慌地往家跑,不然的话我妈就会在大院里喊我了。”编辑阿黄这样说。
30年之后,《新闻联播》依然和晚饭一起进行,只不过,此时的小黄已经长大成人,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天晚上吃饭时,他和妻子都会在《新闻联播》的陪伴下,一起开动。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和阿黄一起住,每天《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响起来,阿黄就会到楼下的小广场喊正在跳广场舞的妈妈回家吃饭——不知不觉的这种坚持与变化,令阿黄颇为感慨,“从前是我妈妈喊我回家吃饭,现在是我喊妈妈回家吃我妻子做的饭,真挺有意思的。我太熟悉《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了,以至于前几年调整片头音乐时,我好长时间不适应,因为记忆里的声音好像一下被扭曲了。”阿黄说,这是一份保持了多年的情感,贯穿自己的人生中,十几二十年,也许会是一辈子吧。
永远都舍不得忘记的那些歌和电影
IT男安民说自己有个很“怪”的相关,每年冬天,他都会把小柯的歌找出来,听一听,有时候是阳光很好的冬日午后,有时候是寒气袭人的夜晚,他就端一杯茶,安静地听他唱《日子》这些歌。这个习惯已经有10年那么久。
“大概是从2000年左右,我养成这个习惯。当时小柯推出了一张专辑叫《日子》,我特别喜欢,买的时候正是冬天,我戴着耳机,走在街上,看着热气腾腾的早餐摊子,听他的声音浅吟低唱,觉得特别真实,也特别温暖。”虽然播放的方式换了又换,从最初的随身听到后来的CD机再到如今的iPod,安民却一直把小柯的歌留在了自己的生活里,因为他喜欢一再回味自己当年的人生理想,“我就想过一种恬淡真实的生活,就像是他的歌中唱的那样。拥有这个理想的时候自己还是学生,经过这么多年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忘了这一份初心,还能够保持最朴素最恬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