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四川宜宾市第一中学考场高考开考前20分钟,19岁女生小苗(化名)因痛经突然昏倒在地,宜宾一中高三补习(2)班考生黄子恒不顾临考在即,抱起小苗飞奔出考场求医。小苗得到妥善救治后坚持返考,两人考试均未受到影响。
黄子恒的行为被誉为“90后”的精彩亮相,在人生的考场已经“赢了”。更有网友称黄子恒是“2013年四川省综合素质科状元”。
在人们为黄子恒喝彩的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毫不回避地提了出来。有网友提出,黄子恒和小苗离开考场,后来又回到考场,是否违规?宜宾市教育局招生办称并不违规。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考开考铃拉响后15分钟之内考生可以进考场参加考试,超过15分钟则视为弃考。小苗是在开考后5分钟回考场,而黄子恒则更早就返回考场。
然而,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非没有另一种可能。黄子恒如果因为救同学而耽误时间,不能进考场并被取消考试资格,教育部门、高校或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对待黄子恒?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不难找到这一问题的合情合理的答案。黄子恒的选择和其身上流露的品质既有以人为本这样的普世价值的薪火相传,也有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更在今天显示了人类利他行为的高级演化。
历史比较的时间跨度不用太长,不过92年的时间。人物是林巧稚,时间是1921年炎热的夏季,地点是上海。当时,林巧稚20岁,从家乡厦门乘船到上海报考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当时,考生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开考后正在考生们都紧张答卷之时,同样报考医学院的林巧稚的同学余琼英中暑晕倒。
监考老师需要监考并且因为是男性不方便救人,只得让人联系考场外余琼英的家人。但晕倒的余琼英情况越来越危急。林巧稚毫不迟疑地站了出来,迅速把中暑的余琼英安置在阴凉处,解开她的领扣,喂她喝水,让她吃下仁丹,女生慢慢苏醒了,众人也都长舒了一口气。但当林巧稚返回考场时,考试已结束。林巧稚很失落,因为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科目还没有答完。
林巧稚并不后悔她的选择,因为救人比自己考上医学院更为重要,而且也是自己学医和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所必须坚守和秉承的一种理念和行为。就在林巧稚以为当年的考试无望而有些遗憾时,却意外地收到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对于林巧稚的缺考但却能在百里挑一的竞争中被录取有多种解释。其中有几点既合情合理,也比较符合事实。
一是林巧稚把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的行为符合从医者的理念和古训,如希波克拉底宣言所倡导的理念。二是林稚巧处理突发事件的沉着冷静,这也是一名从医者所必须拥有的素养。三是林巧稚此前已考过一些科目,总成绩不错,而且考官已经当场了解她的英语口语不错。
也许黄子恒现在并不能与林巧稚同日而语,但是,他们身上无疑有许多相似点。他们都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和乐于助人。救助他人并不难,一般人也做得到,中国人早就有古训,“人溺,援之以手”。但是,要在牺牲自己利益帮助他人时就比较难。然而,林巧稚和黄子恒无疑都选择了可能影响自己上大学的未来而救人。林巧稚非常清楚,救人会耽误自己的考试,也会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当年考上医学院,但林巧稚还是选择了救人。
同样,黄子恒并非不知道考场纪律和规矩,也清楚他救同学的时间并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或许就会因为耽误时间长而进不了考场,也就失去了当日一科或两科的考试而难以在今年被录取。但是,黄子恒还是选择了救人。黄子恒的救人更不是作秀,而是因为监考老师不能擅离岗位,而陪考班主任又体力不支,此时黄子恒也如同当年的林巧稚一样,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抱着同学飞奔出考场求医。
不过,当下的黄子恒比起上个纪世的林巧稚来可能承受的压力更大,因为他有可能承担除不能上大学之外的其他风险,如受冤枉和赔钱。彭宇案的影响已经让现时的中国人不敢救人助人,更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固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但黄子恒却并未受到这种影响。可见,利他行为在中国的后代中显示了更高级的演化,令人欣慰。
当年林巧稚为救人耽误考试却获得了考官和协和医学院的青睐和赏识而被录取,假如黄子恒和未来其他人因救人错过了考试,是否也能给他一个单独补考的机会(用B卷或C卷),或更有甚者,有高校评估他平时的成绩就可以直接录取他。毕竟,他的品行和综合素质已经得了满分。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