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食的科学和文化理据

  摄食超量、疾病频发,广东省政协委员秦鉴建议设立广东省“节食日”,定在传统节日“寒食节”那一天,提倡公众少食或不食,并由粮食局长和公务员带头禁食或控制饮食一天。近日,广东省卫生厅已对秦鉴的提案做出答复,但并未直接回应“节食日”的建议,只是在回复中提出,倡导科学节制饮食、合理膳食非常必要。

  广东省卫生厅的做法可以概括为,节食可行,设“节食日”应慎行。这个回应既是一种慎重的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做法。

  设立一种节日尽管是文化范畴的事,但由于有群体效应,因此带有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因此,如果设立“节食日”就具有让全体公众响应和执行的强制力,至少是一种心理压力。在一天中禁食不禁食,或是否节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自由,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如果成为一个节日,则有强制性,这势必造成很多的人不便和不快。

  即便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富贵病,在一年的一天中禁食或节食,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今天中国的体重超重者已达22.4%,这类人群也不过约3亿人,这些人节食禁食可能对其健康和疾病的控制有益,但对大部分人并非管用。即使是已经先富裕起来的广东,男性超重者也不过37.65%,女性超重者不过27.09%。禁食和节食即便可能对于这些不到40%的人管用,但对多数人并不实用。

  再从文化和习俗的角度来看,一种文化的推广当然首先是要有意义和赢得人心,其次是要易于施行,才能推广。中国古代固然有寒食节,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后者不愿为官,躲藏山里,被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的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而烧死。为了纪念他,便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因此,寒食的原义不是节食禁食,相反是可以吃饭,只是不能吃热食。

  同样,穆斯林也有斋月,源自伊斯兰教认为,斋戒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情操高尚,心地善良,还能使富人体验穷人忍饥挨饿的滋味。但是,也并非是禁食,而是在斋月期间,所有穆斯林从每天的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吸烟和房事等活动,但是,天晓前和日落后也是可以进食的。

  从这两种文化来看,无论在意义和形式上,节食或禁食都不是目的,也难以推广。所以,设立一个“节食日”并不可行。

  不过,倡导节食或禁食当然很有意义,这就是让人们预防疾病和享有健康,尤其是对那些还未染上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的人群更有意义。但是,节食和禁食对健康和长寿的作用有多大,却需要用科学证据和事实来说话。

  尽管多年来,中国人的养生有一种方法是禁食(断食)排毒,但是,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是否有科学原理,需要大量的研究来证实。另一方面,与节食或禁食相似的生活方式——吃七八饱有益健康和长寿,却经过了一定实验科学的验证。这种被视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与中国人的古训“若想身体安,留得三分饥与寒”相吻合,因此,与其设立一年一天的“节食日”,还不如提倡吃七八分饱的健康生活方式,后者是可持续的和长期的,而且也容易做到,但如果设立“节食日”,要在一天不吃不喝,很多人就难以做到。

  不过,吃七八分饱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今天也遭受另一些科学研究结果的质疑。这个假说最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动物营养学家马凯(Clive McCay)提出。他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限制小鼠的食量可以让小鼠的寿命延长20%-40%,原因在于,限食即限制了生物新陈代谢的速率。

  但是,2012年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发表的对灵长类动物长达20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却对吃七八分饱有益健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研究发现,尽管限制摄食能延长猕猴的寿命(在节食组中,有13%的猕猴死于与衰老有关的原因,对照组中死于与衰老有关原因的猕猴为37%),但延长猕猴寿命的主要原因在于食物是否健康。

  研究人员发现,喂食猕猴的食物并不健康。对猕猴喂食的食物中包含了28.5%的蔗糖,这是不利于健康的一种高糖饮食,并且给猕猴的食物中较少含有有益健康的鱼油和抗氧化剂。因此,猕猴的限制饮食延长寿命更应当解释为,限食的猕猴比多吃食物的猕猴少吃了不健康的饮食,因此延长了寿命。

  根据这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提出,限食要与吃健康食品结合起来,才能健康长寿。所以,与其设立“节食日”,不如在公众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吃七八分饱和吃健康的食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