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热门话题: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启动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今后,这门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将“持证上岗”。用网友的话来说,舆情分析师就是“替领导看网”,但是,怎么看,这是个问题。如果他们以监督报告网络谣言为目的,那么他们将是“七条底线”正能量的执行官,但如果这股力量不能加以正确利用,单纯以维护地方、维护领导利益为重,站在正常网络反腐的对立面,那么他们或将沦落为权力下的帮凶和网络反腐的“挡箭牌”。
如何舞好这把“双刃剑”,考验着各方面的胆识、胸怀和智慧。
舆情分析,看上去挺朝阳
“今天上午我要搜集相关新闻27篇,整理一共54页正文,经过提炼和概括后的文档有27页,最后汇成了一万多字的舆情报告。”王建伟是一位网络舆情分析师,三年前,他进入中关村的这家公司时,还以为自己的工作内容是网站编辑,但现在,他的任务却是向一位重要客户——某国家机关交上一份家庭“作业”。
王建伟所在的公司不大,50多个人,但在业内颇有名气,与很多国家机关和企业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王建伟和同事们来说,每天工作是从上网阅读新闻开始的。他们几乎对网上所有热点事件都有所了解,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关注领域。例如王建伟因为服务的客户是贸易部门,学俄语出身的他就曾硬着头皮研究了经济学知识,现在他又“被迫转行”学习了IT知识。
对网络舆情分析师来说,越来越“智能”的监测软件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被软件取代,相反,分析师的大脑在形成舆情报告过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王建伟说,自己每天的工作确实会用到监测软件,但主要使用的工具还是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工具和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最终经过选取、概括和分析才能形成完备的舆情报告。有专家指出,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将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结合,具备网络言论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报告写作、走势预测等五大基础技能。
因为,舆情分析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王建伟每天完成的舆情日报,长度一般在三四十页,一些周报和月报以及重大事件舆情会达到上百甚至上千页。既然需要关注每天的新闻热点,所以,在假期王建伟也难有“断网”的日子,有时碰到一些项目,客户规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王建伟的同事赵佳欣说她做过的最复杂的舆情报告汇编超出2000页,几个人加班到很晚才完成,“最忙的时候连喝水都忘了。”
一些媒体将“舆情分析”描述为“拥有百万亿潜在市场的大生意”,将网络舆情分析师评为“朝阳职业”,网上的招聘信息显示,一些舆情分析师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万元,但王建伟笑着说:“那是媒体夸张了,不过从目前看,这个行业貌似挺朝阳的,但也挺累。”
被逼出来的职业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测算,截至2013年7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4%。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网络舆论在舆情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造就的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可以说,从来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把互不相识的大众意见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去深刻地改变一个国家,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2011年春节,中国社科院一教授开通了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一时间,微博与“打拐”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关键词。“微博打拐”活动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公安、社会组织与机构、媒体、明星纷纷行动起来,姚晨、李承鹏、刘春、徐小平、冯小刚、李冰冰、赵薇、蔡康永等知名人士纷纷转发“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引发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甚至表示就此提案。
不仅如此,在网络介入下,大量的腐败现象得到曝光。
2008年12月10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抛出“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的行为进行查处”的言论引起公愤,愤怒之余,网友人肉搜索出周久耕的奢侈消费——1500元一条的素有“厅级享受”的“九五至尊”香烟和10万元一块的名表,使这位强势局长应声落马。周久耕事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揭丑事件,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以往零散的网络“揭丑”逐渐演变成密集式的揭露社会阴暗面和讨伐官员丑行的“网络群众运动”。随后,从“表哥”、“表叔”、“房姐”、“房叔”,再到官员的“性爱日记”、“不雅视频”相继曝光,网络反腐所向披靡。
网络反腐在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制造舆论压力产生威慑效应、弥补体制内监督的缺位、形成民间反腐合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也造就了一个个社会热点:黑砖窑事件、动车追尾事故、药家鑫案、乌坎事件、抚州爆炸、毒胶囊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但由于许多事件常常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突然爆发,也由于许多事件卷入了众多不满和“不明真相”的民众,有关部门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于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部门开始设立专门的舆情部门或邀请专业舆情分析师加入应对危机团体,舆情分析师成为政府和企业争相引进和培养的“香饽饽”。他们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畅通社情民意表达,在“替领导看网”的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舆情分析,制定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并为领导决策提供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策略,可以说,网络舆情分析师是被汹涌的网络舆情“倒逼”出来的职业。
权力下的双刃剑
任何新生事物都难免引人猜疑,网络舆情分析师尤其如此。特别是随着网络舆情分析师将成为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专业“网络监管员”后,他们是否会替谁看网就为谁说话,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的通道是否被堵塞,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
政府和企业的“保健医生”
李科是某市负责宣传工作的官员,和一家舆情分析公司已有三年合作经历,成功化解过几次“舆情危机”。作为官员,李科认为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痛点”和“痒处”,才能精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发生、发酵和消解的拐点,及时提供处置策略。他说:网络舆情分析师就像一位量身聘请的私人保健医生,他们针对具体舆情热点“望闻问切”,“开出处方”,给舆论漩涡中的政府和企业“消炎止痛”,帮助他们“治病除根”、“强身健体”。
坚持第三方独立立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