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梁朝伟与刘嘉玲携手回家后,各有去处;听说刘德华与他的佳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样会不会更孤单?两个人的床太挤?还是两个人的寂寞各有各的不同?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爱上你的那一刻开始。所以,若是真爱,不要害怕孤单,爱与孤单是捆绑销售。情侣间水乳交融是很难,爱,就应该是两个星球的事情,是彼此“吸引”,而不是“一样”,或者消融于一体。所以内心要独立,哪怕会产生灵魂的孤单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样才可以保持不间断的吸引。
看到一张老照片,著名的萨特与波伏娃的合影:两人共处一室,各自坐在自己书桌前,或写字,或看报,专心,独立,又有某种呼应,既近又远……
他们的爱情与传说,有无数版本,两人从认识到生命结束,据说一直都有自己的房间,以及住房。房子是分开租的,在相距不远的地方,每天或萨特来她这儿写作和讨论;或者她去萨特那儿看书思考。这是他们彼此保持内心不枯竭不陈旧的一种方式,并不会减退爱意,反而爱情日久弥新。
西方知识女性眼中,波伏娃最成功之处,是她战胜了“鹦鹉综合症”——当你分开一对鹦鹉时,它们会因悲伤而死去。90%的经典文学都这样描写“分离不起”的爱情。波伏娃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因为独立,所以辉映;因为懂得,所以容忍。互相不打扰。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有一对夫妇,各自有自己卧室,门上分别写着美术系与中文系。我家也是每人一间书房,咫尺天涯,妙处横生,可以投入地做自己的事同时知道彼此在一起,很安全,有牵挂。
萨特著名的观点是“他人即地狱”,所以他很善于经营距离的微妙,哪怕是情侣间的距离。彼此精神独立,然后和谐;磁场不相互干扰,充满精英的爱情范儿。爱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契合,却又有各自广阔苍茫的原野可以策马驰骋。
萨特与波伏娃将契约与爱情,自由与束缚,亲密与距离,天堂与地狱……诠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毫不保留。不过,传统中国男人似乎更喜欢红袖添香没有独立人格的侍女型伴侣,中国男人更喜欢苍井空的完全交付。哪怕是两个桌子,两盏台灯,但是必须一张大床,这样折中的布局,我相信更多的中国人会喜欢。
有位崇拜波伏娃的女性朋友说,波伏娃的《美国纪行》促成了她去美国的决心。书里面的她就像一个精灵,穿梭在水泥森林里,却仍就带着一股特有的清新,干净的执着。现在她的婚姻是“他吃西瓜我嗑瓜子”,各得其所,也把萨特与波伏娃的“爱而有间”的理念发扬光大。她说,王菲和李亚鹏在一个屋子里微博互动,其实也是这样的伴侣模式的数字化演绎。对自己与爱情自信的人,才敢于在两人间留白,才敢于孤单,内心的优雅恬静,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别破坏婚姻里的那丝优雅恬静的孤单。
如果你想要一个情人,很容易;如果你想要一个一生的情人,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爱情常常死于挤压、堆积,萨特和波伏娃则懂得给爱情一件宽松的衣服,他们有真正的可呼吸的距离。爱情太近会窒息,太远会消逝,而刚好的距离,是一种魅力、张力。
萨特曾对波伏娃这样说:我们之间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但是,我们能同时体验一下其他意外的风流韵事,那也是件乐事。波伏娃深有同感,当即表示同意。
这是传说里的开放婚姻?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与态度。但是,有一点是绝对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彼此尊重对方的孤单的自由与需求,不离不弃是外在的美好,而内心各有千秋,则是内在的体谅。
萨特和波伏娃,阿伦特和海德格尔,杨绛和钱钟书,王小波和李银河……有多少女文青是在追求这样独立而亲密的关系啊!而男人们则多数坚持认为杨振宁才最幸福。所以,真正的神仙伴侣、真正互相懂得而且默契的爱人,是何其难得珍稀。不懂的,再近也是不懂;懂的,再远也会懂。
我坐这里,你坐过吗?偶尔看着,同一片落霞。爱若可以这样自在,那么,即使孤单也是辽阔与温柔的。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