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群“哄”的盲目从众心理

  曾经,一条《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贴到了网上,这则只有标题而无内容的网帖,其本身是没多大意义的,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贾君鹏”是谁?谁在喊他?他为什么不回家吃饭?一时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铺天盖地,到处飞扬。短短几天,点击率就达到760万。

  一张帖子说“贾君鹏没有回家吃饭”,就相信贾君鹏没有回家吃饭。这些追着看“贾君鹏”的网民,一路好奇,一路兴奋,一路跟踪,一路打探,让人牵着鼻子走,废寝忘食好多天。整个事件,只是由一句近乎无聊的调侃,却引出了成千上万人关注的火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非理智地一起参与这样一个本来毫无意义的“闹剧”呢?

  应该说“贾君鹏”现象,和人们从众行为的模仿心理有关。鲁迅先生曾在杂文中刻画了现实中类似的情景:“假如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如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同时准会大家都逃散。”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们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人或事件上时,一开始,许多人可能无动于衷,也许只是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感到好奇,或仅有几分兴趣而已,但当被激动的情绪和行为感染,从一个人传导到另一个人,就会加剧个体间的模仿过程,形成一个集群从众行为。“贾君鹏”的制造者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一人主“哄”,一些人帮“哄”做推手,形成浓烈的氛围引起关注,吸引众多旁观者热“哄”,从而在商业利益上大赚特赚。

  民间曾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头儿,挑着一担草帽到城里去卖。走到半路上累了,放下担子坐在大树底下休息。大树上的猴子看到老头戴着草帽,纷纷从箩筐里抢草帽往头上戴。草帽全让猴子抢走了,老头儿很着急。看到猴子会模仿人的动作,他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草帽使劲往地上一扔。猴子们见了,也学老头儿的样子,一个个把草帽使劲扔下来。老头儿赶忙捡起来,一顶一顶装到箩筐里,挑起担子,进城去了。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猴群的模仿行为只是源于无意识仿效的动物本能。人是有思想的,对发生的事应有理性思考和判断,而“贾君鹏现象”却同猴子抢草帽一样,是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的集体兴奋。这种“群体无意识”折射出许多网民不愿意关注事物的本来意义和价值,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恶搞、起哄的盲目从众心理。

  网络是个开放性的世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交往比较随意,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对任何上网者都展示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在网络中可以便捷地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因此,在网络世界学会独立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上什么样的网站,获取什么样的网络信息,对网上热点问题、重要信息、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要自觉地判断它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质疑精神,不跟风盲从。同时,网络上出现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时,专家、学者和社会媒体以正确的认知给予积极引导,对减少网上群体行为的盲目性,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编辑/平胡秋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