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事件背后的心理探析

  2013年7月26日凌晨1时15分,黑龙江海伦市联合敬老院住院处发生火灾,共造成11人死亡。经公安部门初步确认,是由于敬老院内一入住老人,怀疑自己的200元钱被偷而大吵大闹,情绪失控,制造了这起重大人为放火刑事案件。

  近来,接二连三的极端事件,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惊愕不已。更让人惊愕的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已经有了一大把人生阅历的老年人,居然也成了此类极端事件的主角!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了?我们该怎样认识这类极端事件?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类极端事件?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需要我们从法律、道德、社会、文化等众多角度来反思和探讨。

  心理解读:如何看待极端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说,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公众社会心理不断走向开放,走向进步,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公众社会心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强烈地凸显出来。最突出的是利益分配失衡滋生了病态的社会心理,如暴戾心理、浮躁心理、自我膨胀心理等,从而导致恶性极端事件的发生。我们看到,在极端事件的背后,往往都会看到社会不公现象,看到这些现象对公众心理的冲击。这成为诱发极端事件的社会心理背景。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有些媒体对极端事件的不恰当宣传,比如,偏重介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过程,而忽略了犯罪后受到的应有惩处,以及心灵受到的痛苦煎熬,这些都会诱使类似事件的发生。再有,现代传播手段,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这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社会事件,但同时也会造成误解。比如,面对媒体对极端事件的传播,有人会误以为似乎整个社会都疯狂了,误以为所有人都疯狂了,于是,“我”也容易疯狂。这是信息传播中的负面效应。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我们不能低估此类极端事件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必将此过度主观、随意放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极端事件永远是极端事件,极端事件永远是极少数。而且,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必会受到极端的身心惩罚。

  第二,是个性心理方面的原因。

  不管有怎样的社会心理背景,极端事件总是发生在具体的人身上,总与具体人的个性心理直接相关。就是说,极端事件的发生总有明显的个性心理因素。

  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的人格障碍。

  爆发型人格障碍 是指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而又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甚至暴力行为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二是情绪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三是情绪和行为具有反复性,四是挫折耐受力差,这种人即使遇到很小的刺激事件,也能触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容易小题大做,挫折耐受力很差,很容易制造极端事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是一种人格偏离社会化,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冷漠无情,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从不关心他人,常常对他人甚至亲友采取令人痛苦的残酷行动。二是无视社会道德规范,不承担义务和责任以及屡屡违反社会准则。三是行为冲动,往往心血来潮,想干什么便干什么。四是缺乏罪责感,从不内疚和自责,却总是去责难别人。很明显,这样的人也很容易制造极端事件。

  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情绪智力低下。

  所谓情绪智力,又叫情绪智商,简单称“情商”,由英文“Emotional Quotient”缩写为“EQ”。狭义上说,情商包括情绪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情商反映的是,如何克制情绪冲动,如何调控情绪以避免因过度消极的情绪影响自我决策,如何理解他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对未来永远抱有希望等。情商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克制冲动的能力。因此,情商低的人,就容易成为极端事件的主角。在犯罪心理学上,有个激情犯罪的说法。情商低的人,面对心理冲突的时候,很容易让自己沦为激情的奴隶,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心理应对:如何避免极端事件

  第一,是社会的积极心理防范。

  一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公正、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减少消除病态社会心理形成的土壤,也就可以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如果当事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就可能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但是,在我国很多人还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的条件。所以,全社会要加大心理健康工作的力度,以便及时化解心理障碍,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是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所谓社会支持系统,就是来自家人、亲友的心理支持。作为当事人的家人、亲友,应该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帮助当事人化解激情,宣泄怨气,平息怒火。在这点上,家人、亲友,甚至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第二,是个人的自我心理调控。

  一方面是加强平常的自我锻炼。

  我们说激情之下,人们比较难于自控,并非说激情之下人的控制力完全丧失。人应对自己消极的激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所警惕。人都没有理由让自己成为消极激情的奴隶,都应该学会自我调控,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一是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二是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三是学会心理换位,经常替别人想想以使自己学会冷静。四是学会运用“制怒”等座右铭来提醒自己,从而提高自控能力。五是学会用愉快的情境体验等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六是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

  另一方面是学会临场自我调控。

  一是克制法 此法适用于激情发生之前。当你注意到激情将要来临,应首先让大脑“降温”,克制情绪激动。林则徐面对清王朝的腐败和外强的入侵,一度情绪烦乱,经常发怒,他意识到这样于事无补,遂挂一条幅于书房,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当然,还可以借助其他手段来克制自己,如当怒火即将爆发的瞬间,立刻卷起舌头不讲话,闭上眼睛,默念“忍”字警醒自己。还可以迅速想象暴怒或暴力后的严重后果,以使自己息怒。克制法就在于使人警醒,在心理上对情绪波动进行调控,抑制激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