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电影《庐山恋》中,张瑜在郭凯敏的脸颊上留下轻轻一吻,掀开了中国爱情电影的新篇章。继“文革”时代10年8个样板戏之后,中国人在大银幕上迎来他们心中久违的浪漫爱情,《庐山恋》成为当时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海峡两岸还没‘三通’,
你们就已经通婚了?”
1979年夏,江西九江作家毕必成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招待所,参加一个剧本修改。这期间,他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庐山恋》。因为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这个本子写得很顺手,花了五天时间剧本的初稿就诞生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毕必成见到了上影厂的老导演黄祖模,他鼓起勇气将《庐山恋》推荐给黄导演。
经过再三讨论,上影厂决定投拍这部风景抒情故事片。
《庐山恋》描写了一位侨居美国的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周筠回到祖国庐山游览观光,与中共高干的儿子耿华巧遇,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恋爱过程跌宕起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中故事的展开以庐山为主要景点,如花径、仙人洞、含鄱口、芦林湖、白鹿洞书院、望江亭等十二处为背景,由情带景,由景传情。
剧本中周筠的父辈,是前国民党军官,她本人又是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之后爱上了老革命的后代。这些剧情在当时还比较敏感,涉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有些看过剧本的人说,你们那个《庐山恋》真够超前的,海峡两岸还没“三通”呢,你们就已经通婚了?这些话让毕必成在修改剧本时一点也不敢马虎,时刻注意把握分寸,避免政治上犯错误。
男女主角都没谈过恋爱
剧本中的周筠是一个十分天真、单纯的阳光女孩。
上影厂老厂长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他以前偶然看到的一个女孩的形象,这个人就是张瑜。
回忆起当时拍戏时的情景,张瑜特别说到导演耍的一个诡计。“每天剧组收工以后,大家就去炊事班打饭然后回到自己住的别墅里吃,后来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都比较熟悉了,就常常在一起吃,可是吃着吃着就发现,导演和剧组的其他人员都不见了,只剩下我跟小郭了。”张瑜微笑着说,“那时导演还会有事没事地支我到小郭的房间,我估计他们是有意的。”
对于有意撮合张瑜和郭凯敏,导演黄祖模也曾经不无遗憾地笑言:“两个人都没有谈过恋爱,平时都腼腆得很。我们想促成他们的初恋,假戏真做有真情实感,但是他们两个就是拉不拢。”
拍吻戏时紧张得找不到嘴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提起《庐山恋》还是会不由自主兴奋地说,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吻戏的电影。事实上,那只是在脸颊上的轻轻一“啄”,可就是这蜻蜓点水似的一吻也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人。采访中,记者怀着几分好奇追问了这惊天一吻的拍摄始末。
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张瑜描述得云淡风轻,但是那时,她远没有这份轻松。
“虽然事先已经知道这场戏的内容,但是拍的时候就是觉得尴尬,有点别扭,不知道怎么弄好,一直达不到导演的要求。后来导演就假装生气了,说太耽误大家工夫了,这么多人一大早起来工作,你们俩这样磨叽下去,今天要拍不完了!”
看着两个人有点怕了,“导演说,现在要正式地试一遍,你们一定要争取‘接触’上!我说,噢,那就试试。当时就对小郭说,你就忍一忍吧,晚上请你吃饭。导演没有告诉我们是正式拍,就说,那你们正式‘试’一遍,我们不知道,其实摄影机已经开了”。
“当时我就想好我会亲他的嘴,但是因为太紧张了,没那个勇气,嘴都找不到了,在他脸上亲了一下就跑了,小郭当时不知道我会亲他,导演告诉我了,没告诉他,他没有任何准备,吓坏了,两只眼直翻腾,脸一下就红了。我后来还觉得很对不起他。现场的工作人员哄堂大笑,才把他惊醒,大家都说:‘哈!你上了导演的当了。’这场戏只拍了一遍就过了,再拍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每个人都渴望属于自己的恋歌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会有许多年轻人手里拿着衣料和《大众电影》杂志,跑到裁缝店,让师傅照着《庐山恋》剧照里的服装款式裁剪衣服。而电影中张瑜使用的快速成像相机,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髦用品。
那时中国大陆市场根本没有这种相机,不少人便托亲戚朋友从中国香港、日本带回来。张瑜成了时尚的代名词。电影《小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片中张瑜一头利落的短发掀起了一阵风尚潮。很多人看了电影后,都争相到理发店要剪短发,理发师问剪什么样的呢?回答是,剪一个“张瑜头”。
“它是电影改革开放的标志,从那时候开始,大家发现生活是有色彩的,美好是可以追求的,就像压抑中,突然窗户被人打开,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张瑜这样形容她心中的《庐山恋》。生在那个躁动时代的年轻人,谁的心中不渴望自己的那曲恋歌呢?
编辑/延一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