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社交带来心理封闭

  近日,某知名健康网调查显示,44%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近半数网民热衷于社交网站,五成网民脱离网络两天就会感到躁动不安。当“无语”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它会带来什么?语言功能的退化,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是自我的封闭?一切皆有可能。而关键是,你如何选择。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从“晚上见”到“网上见”

  ——社交功能退化

  当网络还没普及的时候,传统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下班了,晚上约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谈笑风生,那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然而,当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上门拜访变成了信息或邮件问候。敲击键盘,滑动手机屏幕,轻轻点击,看似用简单的动作就完成了社交,殊不知“用进废退”的状况恐怕将要出现。嘴巴不张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也会退化。

  从“加关注”到“不关注家”

  ———亲情友情疏远

  微博时代,“加关注”是最快也最没有门槛的交友方式。只要你拥有自己的微博,一切都会通过网络展现出来,网络似乎把人与人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但那其实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境。恰恰相反,网络正在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仅通过文字信息,我们其实无法了解,更无法信任。与此同时,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却一再被忽视。

  小心“虚拟社交依赖症”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余金龙表示,上网可以及时了解信息,放松精神、释放压力,网络的“隐私安全、平等、接纳、可自由交流”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心理治疗作用的。如果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应该说有积极的一面。但过度上网,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就会像染上毒瘾一样失去自控力,那就可能对身心都会有害。“每个人都有多个人格,网络上的那一个或许是你的电子人格,它可能表现得和你平时不一样,有很多潜意识的需要可以由此释放。如果你沉迷于此,久而久之,你的电子人格就会越来越强大,从而超越现实的自我。那个时候,回归现实就变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会让你产生逃避、放弃的心态。”

  只有现实中的人格强大,才是最健康的。但事实上,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就越是感到压抑。而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交容易患上“虚拟社交依赖症”,随之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等症状。这将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使其忽略现实中应负的责任。在家庭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变得冷淡,工作上与领导同事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将影响婚姻事业和其他方面。同时,通过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在现实中会出现孤僻、压抑等性格的偏倚。

  拿什么拯救失落的世界

  1.如果发现自己过分依赖网络,且已经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到医院心理专科求助。在医生的分析下,你会知道是什么在影响、操控你,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2.经常内省。反问自己“网络社交能满足我什么需要”、“为什么我有这样的需要”、“它对我产生什么影响”等,通过不断反省和思考,正视自己的问题,才能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

  3.回归现实。卸下在网络上的马甲,在现实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通过努力,尽量提升自己的事业和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塑造健全的人格。

  4.网瘾和“虚拟社交依赖症”往往是并存的,其自我保健的方法有: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一旦出现IAD(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是一种现代的新形式的心理疾病),尽早到医院心理专科求助。

  

  据《现代保健报》

   编辑/王翠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