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知青好姐妹再次下乡“插队”
2011年5月的一天晚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徐桔桔的手机响了,电话是当年的知青好友贾爱春打来的。62岁的贾爱春性格直爽,风风火火,徐桔桔沉静内敛,做事颇有主见,性格反差很大的她们当年住在一个宿舍,成了最要好的姐妹。从当年插队的那片黑土地返城多年,两人从未断过联系。
2009年9月,贾爱春回到当年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黑龙江省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让她难过的是,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原来的村成了屯,并入另一个村子,乡亲们收入微薄,村民活动室也被征用,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
一位叫郭冬生的老人偷偷找到贾爱春,提了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要求:“你也看到了,山河村现在很落后,你能不能找一个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着大家奔好日子!”
听了这个请求,贾爱春心里一震。她了解了一下,山河村不少上了年纪的乡亲都有郭冬生老人的想法:想找一个有能力的上海知青带着他们奔小康。
贾爱春明白“上海知青”4个字在老乡们心目中的分量。当年,仅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就有数千人,他们给这个边疆小县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甚至改变了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了解到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精神文化追求。
郭冬生老人的请求让贾爱春立马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这个人就是当年插队和她同住一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徐桔桔。于是,她打电话把郭冬生老人的请求,同时也是山河村乡亲们的渴盼,说给了徐桔桔,郑重邀请她重返山河村带领乡亲们致富。
“这怎么可能呀,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贾爱春的邀请,徐桔桔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切实际。
从那天开始,徐桔桔每天晚上几乎都能接到贾爱春的电话,两人每次都说两个多小时的话,面对贾爱春的邀请,她动心了。不过,要重返当年插队的地方,她面临的割舍还真不少。
回上海后,徐桔桔一直在上影集团做财务管理,从财务处副处长的位置上退休后,又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负责电影投资方面的工作,月薪过万元。对她来说,放弃这份收入不难,但还有亲情方面的东西难以放下——年逾九旬的父母住在敬老院,一去数千里,怎能不牵挂?小孙女出生没过百天,正需要人照顾,她怎么向儿子张口?
然而,所有的顾虑和困难都抵不过她们重返第二故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决心。其实,徐桔桔最开始听到山河村的现状时,就开始思考能为老乡做些什么。她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做法。
明确返回山河村的想法后,徐桔桔在2011年下半年在上海和逊克县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跑了12趟。除了考察当地情况,了解农情之外,贾爱春还制作了100多张调查问卷,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每一户都在问卷上选择了“支持”。这让徐桔桔更加坚定了重返第二故乡的决心。
一切准备妥当,2011年国庆节后,徐桔桔瞒着家人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了逊克县,被县里委任为山河村党支部书记。回到上海后,她才惴惴不安地向儿子摊牌,没想到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后说:“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吧,去做你喜欢的事情!”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2月,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并成立种植合作社,贾爱春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徐桔桔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挂牌成立那天,村里的百姓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扭着秧歌庆祝,老人们热泪滚滚:“村里几十年没看到这么热闹的景象了。”
为争取资金围堵“父母官”
走马上任后,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改变村容村貌,进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开展种植合作社各项活动,扩大种植规模,进行集约化经营。
徐桔桔刚到山河村时,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土垒的,冬天风呼呼地往里灌。为了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操心的就是改变山河村的面貌。
为了给村民的房子安装塑钢窗和在村里铺设水泥路,徐桔桔和贾爱春不知往县里跑了多少趟。按照规定,这笔钱要下发到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当初山河村不受重视,没有享受到这个优惠政策,现在虽然恢复了建制,但要在本就十分困难的县财政中拿到这笔钱,非常困难。
为了争取村里水泥道路早日开工,徐桔桔和贾爱春先是“堵”建设局长的门,两人带着水和饼干,凌晨5点多就往县城赶。局长说在开会,两人就在会场外等,一等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候,她们两小时内找了局长6回,搞得局长一推门看到两人就嚷:“哎呀,妈呀,你们怎么还在?”不过,局长也被她俩的韧劲儿感动,同意了两人的请求。
争取到项目开工后,按惯例修路的钱由村民垫付,能不能把这笔钱拿回来,又是一个难题。徐桔桔和贾爱春又开始“堵”财政局长,一次次吃闭门羹,一回回围追堵截,最终打动了局长,拿到钱的那天,整个村子轰动了:“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效率,以前这种钱,没有一两年绝对拿不到手。”
一年不到,在徐桔桔和贾爱春的努力下,山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净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新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由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村民们都赞扬徐桔桔和贾爱春:“这一年村里的变化都是桔桔她们二人的功劳啊!”
让徐桔桔、贾爱春最上心的还是种植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徐桔桔这次返乡“插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她要搞的不是单纯种植业,而是新概念农业,用现代化手段来经营,逐步与世界接轨。她在上海时就收集、整理了世界农业新科技、新动向的大量资料,对山河村有了高起点的思考和规划。
搞种植合作社,最大的难题是村里的机动田。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一些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虽然村里95%的农民都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但恰是几户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村民手里有不少机动田,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徐桔桔和贾爱春面前的最大难题。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