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课外书

1
   我妈郭荟萃不给我买课外书,理由简单粗暴:
   “语文和数学都没看明白呢,看什么课外书?”
   所以没有伞的孩子就拼命地跑去看别人家的书。
   2
   上小学,班里有个有哥哥的小孩,他的书总是比别人多,简直是无冕之王。
   我帮他抄生字,他把书借给我。有时候不小心把他惹了,他就使出撒手锏:“把我的书还给我。”为了抵制这一制裁,我养成了快速阅读模式。后来看外国小说,名字都是自动替换阿拉伯数字。比如,1同2家的孪生兄弟3和4坐在她父亲的5农场阴凉的走廊里。
   若说囫囵吞枣,我绝对是按斤吞的。
   3
   有名言说:“我们不仅是兄弟的守护者,还是兄弟的塑造者。”
   真想给加上一句,还是“兄弟的同学”的塑造者。那时候班里同学的哥哥姐姐看的书,只要能偷拿到,就会在班级里流传。
   看那些名人访谈,问小时候看的什么什么书,都高端大气得不得了。我因为最初是同学的哥哥罩着的,所以看的是《罗通扫北》《说岳全传》《七侠五义》。现在一看到大军集结到哪里要同时攻城,就热血沸腾,这都是程咬金当年给奠定的阶级基础!
   4
   幸好还有几个有姐姐的同学,我才得以输入琼瑶、席慕蓉这样的血液。今年在办公室楼下遇到席慕蓉老师,当时真想对她说:“当年我也是在课堂上抄过您的《七里香》的小姑娘啊。”
   那是一本小开本的书,同学偷拿的,要赶在被她姐姐发现之前还回去。最后期限的前两节课我才无意得见,于是如入无人之境地奋笔疾书往下抄,那天下午上课的老师真好,竟然没有收缴。
   5
   现在说讨厌特权却又利用特权。我那时是讨厌收缴又利用收缴。
   因为我同桌她爸妈是我们学校高年级的老师,又因为她不爱看书,所以所有收缴来的书就放心大胆地堆在家里。我有相当一段时间就靠着她这个“搬运工”输送“食粮”。最值得说的是,我跟着高年级某个不知道名字的同学的看书步伐(哈哈,他可能还没看完),过了个看《康熙大帝》这本书的暑假。
   后来,她随她爸妈的调动转学走了。
   6
   管图书馆的老师常常被任课老师们告状,说她借了太多课外书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开始每个人每两周能借两本书,后来调整成一个月借两本书,要是页码多的,只允许借一本。
   班里爱看书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分队,借出书来交换着看,后来管制得更严,队伍又扩大到年级,再后来,我们就奔向了盗版书市场。
   7
   盗版书市场主要是出售武侠小说,那种好几部小说在一起的合集,一人撕一部分,一本本地交换着看。我们班拿来的第一本是《九月鹰飞·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我当时撕来的是《边城浪子》,刚看到“叶开倒了一碗茶”,他还没喝,书就被老师收缴了。
   那是第一次被收缴书,我看武侠小说的生涯就此中断了。而那些当时的战友,有很多都入了“江湖”,为了“古金梁温黄”的排序天天打嘴仗。
   8
   年级越高,学业越重,班里流传的书部头却也越大,再快的阅读速度,书也总是在正看到大半的时候被召回。正巧有个朋友长得很帅气,人缘又好,靠着很吃得开的他,我才得以延长时间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红处方》这些书。
   现在每次把最近看的书拉个书单在朋友圈放一下,这个当年的“绯闻男友”就来批评我:“过了这么多年,你还看书,这么没长进,当年老子白替你背了黑锅。”
   9
   不过很多时候,我是没有课外书的,就只剩下看字典,专挑生僻字和繁体字看。
   彼时最骄傲的,是郭荟萃让我去爨火的时候,我说:“妈,我会写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