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父母做的事

日本的尽孝执行委员会是一个致力于传播孝道的民间组织,他们把精心搜集的亲情故事编著成一本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呼吁人们多为父母做些事,表达对父母的爱。这本书出版3个月就在日本狂销10万册,被称为“叩击灵魂、催人泪下的感人之作”。书中一些人的亲身体验也许会给我们启发。  花不出去的“捶背券”  去年父亲去世了,办完葬礼后我开始整理他的遗物。我从书桌的抽屉里翻出几张被裁成钱币大小的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捶背券”。这应该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送给父亲的。当时,老师留了个作业,题目是“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于是我就做了这个送给父亲,但父亲从来没用过。时隔多年,我早就忘了这些“捶背券”。没想到,父亲竟然一直把它们放在抽屉里,保存得完好无损。  我已经想不起来为什么会送父亲“捶背券”,父亲也从不曾叫我帮他捶过背。我拿着“捶背券”给母亲看,母亲说,当时父亲高兴得不得了,却总也不肯用。母亲曾问过他为什么不用,父亲说:“舍不得。”我突然间觉得心里一阵发紧。  长大以后,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一个老古董,所以我总是跟他保持着距离。看着已经有些褪色的“捶背券”,我的眼前闪现出父亲的笑脸,泪水不禁打湿了那些歪歪扭扭的铅笔字。爸爸,我多想给你捶一次背啊,哪怕只有一次也好!  了解他们成为父母之前的人生  新年的假期里,妈妈突然问我想不想看她以前的照片。我答应后,她高兴地一张一张指给我看,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对小孩子来说,从自己出生时父母就一直是“父母”,可是他们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人生。我边看照片,边模糊地思考着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道理。在成为我们的父母之前,他们也有很多想法、很多想做的事,却因为我们的到来,有些愿望被耽搁了,直到现在都没能实现。  想到这儿,我说:“妈妈,你看你那时候多幸福啊。”妈妈却马上回答道:“才不是呢,你出生以后的日子才更幸福。”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样的话,我一时间竟有点儿手足无措,我想说些什么,但嗓子却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挽着父亲的胳膊  我和父亲曾约定,只要他过生日,我们就一起出去吃饭。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去世了,父亲一个人把我带大。恍然间,他已经56岁了。  然而,自从我参加了20岁的成人礼后,父亲就不怎么跟我一起外出了。他自嘲说:“我一个糟老头子,不跟你一起出去了。”今年他过生日时,我磨破了嘴皮子,才把他拉到家附近的一个餐厅。我点了一瓶红酒,父亲喝了些酒后,才终于放松下来。  回家的路上,我很自然地挽住了他的胳膊。父亲的臂膀依然结实,让人很有安全感。我以为父亲会感到不好意思,但他仍旧将两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温柔地看了我一眼,说:“你要是有了男朋友,就不会再挽着我的胳膊上街了。”  “不会的,就算结婚生了孩子,我不也是爸爸的女儿吗?”他不相信地“哼”了一声,但笑得满脸堆起了皱纹。  和父亲出去喝一杯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父亲。最近很少见到他像今天这样,没有喝过酒就回家。  我问他:“今天怎么这么早?”他像往常一样,含含糊糊地没有正面回答。我和父亲并肩往家走,突然间,我停下了脚步。因为我发觉,我还从来没有跟父亲在外面喝过酒。虽然感到有点儿唐突,我还是建议道:“要不要去喝一杯?”  “跟你吗?”父亲虽然一脸惊讶,但还是掩饰不住上翘的嘴角。我们父女俩走到一家挂着红色纸灯笼的小店,这是父亲经常光顾的地方。  “欢迎光临!”店老板高声喊道。父亲跟他介绍说:“这是我女儿。”然后非常不好意思地叫了两杯啤酒坐了下来。店老板走过来跟我搭讪说:“你爸爸一来这里喝酒就不停地夸你,说你有多么优秀。”我觉得有点儿意外,又有点儿窃喜,因为父亲平时很少当面夸我。父亲则马上打断了店老板的话。我给父亲倒酒时,假装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你都夸我什么了?”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脸上一直挂着满足的微笑。后来,我无意中听见父亲在电话中跟老朋友说:“那天,我女儿陪我出去喝了一杯……”那语气,得意又幸福。  照全家福  我家有一张黑白的全家福,母亲抱着还是婴儿的我坐在椅子上,父亲笔挺地站在她身后。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张照片父亲竟然连续33年都放在记事本里,并一直带在身上。  为了庆祝我的女儿可以自己吃饭,我邀请父母到家里做客。几杯酒下肚,父亲的话多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出记事本,翻出那张照片给我看:“我给你看过这张照片吗?你还很小的时候照的。”我当然没见过。我太太探过头来看了一眼,惊喜地大叫了一声。母亲则在一旁苦笑着:“这么旧的照片竟然还带在身上。”  “就是因为这张照片,我才活到现在。”父亲仔细地放好照片,吐出了这句话。  父亲曾经营过一家旧书店,好几次都差点儿倒闭。父亲说每次书店快要倒闭时,他都会拿出这张照片,对着它念叨:“再撑一撑,还得再撑一撑。”  定期举办家庭聚会  我们家有3个孩子,工作后,都离开了父母,但是因为都住在东京,我们能经常聚聚。姐姐结婚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起来,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家里。两年前,她建议全家每月聚一次。开始我觉得每月一次好像有点儿麻烦,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意外地发现,这件事很温馨。  我们3个孩子轮流负责主持聚会,包括跟家人联系、预约吃饭的地方等等。我们并没有把聚会固定在某个时间,而是到了想聚会的时候就给大家打电话。这样一来,和父母的通话比以前多了。每个月,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发发牢骚,谈谈近况,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我发现,这能让人全身心地放松,把一个月来的压力和烦恼统统忘掉,整理好心情,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家庭聚会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机会,每次看着家人,我都很满足。享受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光,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更重要呢?  (玲 子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一书)
(作者:尽孝执行委员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