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指纹’”等9则

血液“指纹”

  科学家在血液里发现了一种化学“指纹”,可以在婴儿一出生时就通过验血发现其长期健康状况和晚年衰老速度的线索。英国研究人员对6000多对双胞胎的血样进行了分析,发现22种代谢物和人的衰老存在直接联系,并且人的年龄越大,代谢物含量越高。其中一种代谢物C-glyTrp和多种生理因素有直接联系,如肺部功能、骨骼密度、血压、胆固醇水平以及初生婴儿的体重。研究发现,C-glyTrp的浓度可能在子宫里就已经决定了,受胎儿发育期间营养水平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在不远的将来,通过验血就能够告诉你能活多少岁,你将得什么病,还能告诉你衰老的速度。

  太阳系有“尾巴”

  借助于美国宇航局的星际边界探测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长久以来只是假设而从没有观测到的现象——太阳系拥有一条类似彗星的“尾巴”,科学家将这条尾巴称为“日尾”。在此之前,望远镜曾在其他恒星周围观测到类似的尾巴。之所以预测太阳系也拥有这样一条尾巴,是因为太阳系在宇宙中穿行时会形成一个粒子流,尾随在后面。星际边界探测器对日光层尾的边界进行了观测,将其最初3年的观测结果综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日尾中既有快速移动的粒子,也有缓慢移动的粒子。缓慢移动的粒子在两侧,快速移动的粒子处在顶部和底部。由于受到太阳系外磁场的推拉,整个结构发生扭曲。

  低水平空气污染也会

  增加肺癌风险

  一项欧洲最新研究表明,即使空气污染处于较低水平,哪怕在欧盟标准之内,长期处于颗粒物污染环境中也会增加人们罹患肺癌的风险。研究人员对涉及欧洲9国31.3万人的追踪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

  果表明,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2.5每增加5微克时,患肺癌的风险会增加18%;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10每增加10微克时,患肺癌特别是肺腺癌的风险则会增加22%。即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低于欧盟标准时也是如此。欧盟规定的PM2.5和PM10最高限值分别为年均浓度每立方米25微克和40微克。

  可“听”到无线电波的仿生耳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个仿生耳。这种仿生耳不仅在外形上与人类耳朵类似,而且还有所突破,能够“听”到无线电波。这种仿生耳主体由硅树脂制成,其上装有用牛体细胞和纳米银粒子打造而成的螺旋天线,正是这种螺旋天线使得这款仿生耳能接收无线电波。在制造过程中,研究人员先用3D打印机打印出柔软、半透明状的仿生耳的雏形,再将其放在培养皿中培养10周,让仿生耳中的牛体细胞繁殖,最终生长成肉色的仿生耳。

  “嗅”尿查癌

  医学界一直在寻找尽早诊断膀胱癌的方法,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只需半个小时即可从尿液中“嗅”出被检查对象是否罹患膀胱癌,检测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这种电子设备可以检测尿液样本加热后散发出的气态化学物质。这一检测方法的灵感来自于狗,因为此前研究显示,经过培训的狗能嗅出尿液中特定成分的气味。目前膀胱癌多使用膀胱镜进行多次检测,价格高昂,而新开发出的电子设备将有望让检测费用大幅下降。

  另一颗蓝色行星

  一组欧洲和美国的天文学家首次将一颗系外行星的真实颜色予以确定,它如同地球一样呈蔚蓝色。这颗名为HD 189773b的行星距地球63光年,自身拥有大气层,近红外透射光谱曾在它的大气层中发

  现水蒸汽和甲烷存在的证据,这两者在生命起源前的化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颗行星泛出的蔚蓝色被认为是其大气层中硅酸盐颗粒散射出的。由于行星表面温度超过1000℃,硅酸盐颗粒会凝结形成玻璃状,这意味着HD 189773b时常会下“玻璃雨”、刮“玻璃风”。

  睡眠习惯不良影响儿童智力

  英国一项针对1万多名7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睡觉时间,或睡觉时间晚于21点,儿童在阅读、算术等方面的成绩会比较差。相对来说,女童所受影响比男童更大,而且这种影响会不断累积。研究人员还调查了3岁和5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发现3岁儿童睡觉时间最不规律,约五分之一的3岁儿童没有固定睡觉时间。总体而言,睡眠不规律对所有年龄段儿童都有影响,他们的反应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会有所降低。缺乏睡眠或睡觉时间不规律会影响自然的身体节律,干扰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

  代替人体芯片的新型胶囊

  对于记忆力不好的人来说,服用一种新型胶囊可能会对他们有帮助,但这种胶囊并不是药物,而是一颗颗自带小芯片的装置。当这种胶囊被吞

  下进入胃部时,传感器的电池一旦接触到胃酸,“开关”就会被激发“打开”,把个人信息转化成电子信号传出体外。这些信号会被电子仪器或移动设备接收,验证并读取个人信息。胶囊中自带芯片,与科幻片中经常出现的“人体芯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这款胶囊可随人体的正常代谢进行消化,随后排出体外。凭借这种胶囊,用户就不必以原始的方法记忆密码和个人信息。据统计,普通用户平均每天要进行39次的个人认证,每次花费2.3秒。

  声呐影响蓝鲸捕食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说,军用声呐等可发出中频声波的人造设备会严重影响蓝鲸的捕食行为,使其捕食效率显著下降。研究人员用不同频率的发声设备模拟军用声呐发出的中频声波,研究了这一频段声波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海

  域蓝鲸的影响。结果发现,蓝鲸受到声波刺激后会出现放弃深海捕食、加速游走等剧烈反应。蓝鲸身长可达30余米,体重可达180千克,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研究人员说,蓝鲸主要依靠大量捕食磷虾维持能量,而磷虾虾群在深海中的密度较高,因此深海捕食对蓝鲸十分重要。受到声波影响后,蓝鲸会在约62分钟内不再潜入深海捕食,由此损失的能量补给大致相当于其每天最低代谢需求量。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