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13分,位于加勒比海中的岛国海地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截至1月20日,海地全国的遇难人数达到20万人。
率先独立但饱受内乱
海地是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东临多米尼加共和国,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地面积2779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首都为太子港。海地总人口约为892万人,其中黑人约占95%,其人口密度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居第一位。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的居住地。在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此,将该海地所在的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意即“西班牙的岛”);至1502年,正式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在岛上绝迹。西班牙人遂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成为岛上主要的劳动力,这些黑奴也就成为今天的海地人的主要祖先。1697年,根据西班牙和法国签署的勒斯维克条约,西班牙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让给法国,并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而该岛的东部仍然归西班牙所有,命名为圣多明各。1790年,在黑人领袖杜桑·卢维图尔领导下,海地人发动了独立战争,并于1804年1月1日正式宣布独立,成立了海地共和国,这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
海地独立以来,经历了多次的内战和冲突。在其独立后不久,海地就因内战而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1820年,海地重归统一:1844年圣多明各脱离海地,成为独立的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1844年~1915年,海地经历了长达71年的内乱,先后更换了22位统治者。1915年~1934年,海地一度被美国武装占领。
海地当前的政治危机肇始于2000年。当年5月,海地举行议会选举。反对党认为,这次选举存在舞弊行为,并对随后举行的总统选举采取抵制态度。由于反对党退出总统竞选,致使原任总统阿里斯蒂德在同年11月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再次当选总统,任期到2006年。但是,海地的反对党却一直拒绝承认这次大选的合法性,国际社会也对这次选举的公正性存有质疑。在后来的几年中,由于经济持续停滞不前,加之文官政府与军方的矛盾日益尖锐,海地终于在2004年年初出现了大规模的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阿里斯蒂德只得于2004年2月底宣布辞职,并前往南非寻求政治避难。同年4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设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协助维持治安,中国也是海地维和的参加国之一。从2004年至今,中国已经向海地派遣了8批维和警察。
目前,海地仅同40个国家(不包括中国台湾省)建立了外交关系。
经济落后 天灾不断
海地可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这次地震之前的2004年9月,海地遭遇飓风“珍妮”袭击,3000多人丧生。西北部城市戈纳伊夫是重灾区,全市25万居民中大约20万人无家可归。2008年8月至9月,海地连续遭遇了4场灾难性风暴。热带风暴“费伊”和“汉娜”以及飓风“古斯塔夫”接连袭击海地,引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根据海地政府提供的统计数字,风灾中共有793人死亡,另有超过300人失踪。
同时,海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海地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9,53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132位,是拉丁美洲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国家。海地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很可观,在其近900万人口中,8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约45%是赤贫者。由于多年战乱,海地经济停滞不前,严重依赖国际援助,外国援助占到政府预算的三到四成。海地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0%。在这次地震前,就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地人承受着粮食供应不稳定的困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亦把海地列为世界经济最脆弱的国家之一。旅游业曾经为海地主要的外汇来源,但多次政变和长期的动荡也使得海地的旅游收入锐减。
虽然海地人口总量不多,但人口密度却是整个拉丁美洲中最高的。
高人口密度和低医疗水平相结合,使海地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遭遇艾滋病传播的国家,并且有着世界上最高的艾滋病感染率、营养不良率和婴儿死亡率。由于经济落后,海地的基础设置也极不完善,例如,建筑物中的“豆腐渣”工程居多,而这也成为本次地震导致重大伤亡的原因之一。据统计,海地的建筑物中有60%属于危险建筑,这些建筑甚至不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当然对于抵御地震而言更是无从谈起。经济低迷和政局动荡使这个加勒比岛国缺乏最基本的生存和自救的能力,地震发生后,海地政府陷于瘫痪,首都太子港基本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只能依靠外部力量来进行救援工作。
长期依赖美国 与中国无外交关系
作为拉丁美洲的一员,海地一直就是美国的“后院”。历史上,海地就是美国“门罗主义”的牺牲品。19世纪初~20世纪初,美国外交中的两大原则是“门户开放”和“门罗主义”。对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美国主张“门户开放”的原则,而对于拉丁美洲,美国则一直坚持“门罗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美国就派遣海军巡洋舰到达太子港,将海地国家银行的50万美元保证金运到纽约,以免被当时海地的反政府叛军攫取。1915年,海地又发生了一次政变,当时的统治者纪尧姆·桑不久即被杀死,海地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并最终导致美国的入侵。1915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子港登陆,控制了局面,并遴选出一个美国认为合适的总统。同时,在美国的监督下,海地参议院制订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新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4年。美国还帮助海地训练了一支警察部队,以取代原来的总统卫队。美国的入侵和干涉引来了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至1920年的反美冲突中,2000名海地人、7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睦邻政策所取代。1934年,美国军队撤出海地。
1990年,阿里斯蒂德成为海地历史上第一位民选的总统。但由于与军方的矛盾无法调和,阿里斯蒂德在1991年的一次政变中被赶下台并流亡美国。在阿里斯蒂德流亡期间,美国政府不仅为其提供了政治庇护,而且通过政治与军事压力迫使海地军人政府交权,并将其送回国,重新当政。199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宣布对海地实行军事干涉并向后者派遣两万人的部队。在美国的干预下,阿里斯蒂德在2000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再次获胜。但由于面临腐败、选举舞弊和用暴力手段打压政敌等指责,阿里斯蒂德政府一直面临国内的政治危机,而此时美国对他的态度也由支持逐渐转为了反对。失去了美国支持的阿里斯蒂德被迫辞职,并离开海地赴他国政治避难。
海地与中国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而与台湾则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尽管如此,中国近年来与海地仍然保持着越来越密切的交往。1997年1月和1998年2月,中国和海地分别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发展办事处。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也积极参与救援,派遣了一支由68人组成的救援队,携带总价值约1200万元人民币的10余吨救灾物资奔赴海地。1月2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大使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增加对海地的地震救灾援助,其中包括260Z美元的现汇。(文章代码:100523)
相关链接
门罗主义
正当拉丁美洲国家纷纷独立的时候,美国却把其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溯任何列强不得把美州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门罗主义的含义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提门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