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早老和恐老?

英国保柏(BUPA)健康小组于9月23日发布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显示,中国45~54岁人群中约有54%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过四分之一(28%)想到自己变老时会心情沮丧;26%对变老有恐惧感;30%对晚年生活表示担忧;91%认为政府需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怀。

  对老年的划分,现在全球遵循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45岁以下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74岁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尽管这个标准与人的生理变化有些差异,例如,人体某些器官如大脑和肺脏从20岁开始衰老,但是,谁都不会怀疑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划分的标准,因为这是一个全面的更为科学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考虑了人的生理年龄,而且还考虑了人的社会年龄和心理年龄,是对人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智慧和经验的平衡考虑。所以,全世界都把60岁以上的人算做老年人。

  中国人早老和恐老的心态其实体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不安全感,更是严峻的社会生存环境的体现。

  例如,尽管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广告并没有35岁以下的年限,但实际招工基本上都要求“35岁以下”,这种年龄限制已经将35岁以上的人排除于青年群体之外,这无疑在暗示那些35岁以上的人:你们已经老了。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中国企业的退休年龄较之许多发达国家要早许多,通常女性为50岁,男性为55岁。还有一些企业和雇人机构把内退年龄提得更早,无论男女,45岁就可以内退了。因此,大批尚在中年时期的男女早早便加入了老年退休者的行列,在心理上,他们已未老先衰。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险机制还不健全,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较狭窄。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覆盖2.23亿就业人口的养老保障体制、覆盖2.1亿人口的失业保险、覆盖1.4亿人口的工伤保险和覆盖8000万妇女的生育保险。仅以覆盖面最大的养老保险所能涵盖的人数来看,也只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6。因此老年时如何生存成为许多人担心甚至恐惧的问题。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人是“被老年”,他们其实并不老也不服老,还想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中国人的早老和恐老。(文章代码:102101)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