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EPR难题
成宇
1935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波多尔斯基(Podolsky)和罗森(Rosen)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探讨了量子物理学的完备性问题。
在论文中,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试验:假设一个母粒子沿不同方向发射两个各自相对独立的粒子,那么无论这两个粒子相隔多远,一旦测出其中一个的状态,那么,另外一个粒子的状态也就立刻确定下来了。但是,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信息不可能以超过光速传播,所以,这是无法解释的。这个佯谬表现了量子关联现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后来,人们取这三位科学家的姓名的首字母,给这一理想试验取名为“EPR佯谬”。
在当时,量子力学大师玻尔对此问题给出这样一个解释:不应该把两个粒子分开来看,而应当作为一个整体。后来,科学家们又提出“纠缠态”等新概念,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些理论似乎都不是那么令人信服。所以,现在,这个问题依然是科学难题。
遥感技术的新应用
成宇
遥感技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因为其中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各种分析技术,都体现了现代科学的面貌。遥感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能够观察大量的地球信息,从而客观地反映各种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性。在近些年,人们已经拓展了遥感卫星的用途,最早用来观测气象,搜集军事情报,后来,又进行遥感资源勘探,如今考古工作也开始借助遥感卫星来进行了。
对于一些古代遗址,由于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古遗址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这种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的青睐,逐渐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如今很多考古学科的新门类,如环境考古学、水下考古学等都需要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一点,是当代考古学的新特点。
[责任编辑]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