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绅士”到“啃老族”

“绅士风度”是众多男士的追求,正如“英国绅士”是广大女性的青睐对象一样。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殖民者将“英国绅士”这一品牌推向了全球的各个角落。然而,当今的“英国绅士”已经急剧堕落为“啃老族”。

  

  绅士的含义

  

  迄今为止,关于绅士最准确的定义出现在1852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大学理念》的书中,作者是约翰·亨利·纽曼。其中,有关绅士的定义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表述清楚:

  绅士的定义就是,他是一个从来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的人。他的主要工作只是去清除那些影响个人自由的障碍,他赞同别人的行动,而不愿自己出什么风头。他喜欢所谓舒适、方便的东西,比如一把舒适的椅子、一堆好柴火,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驱走寒冷和疲劳。真正的绅士总是小心翼翼,举止得体,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不快,避免所有意见摩擦或感情冲突,避免所有的猜忌、忧伤、怨恨。他最关切的东西,就是让每个人自在、洒脱;他关注所有同伴,和蔼地对待害羞者,温和地对待陌生人,仁慈地对待可笑之人;他会记住曾经聊天的人,避免那些可能激怒人的不合时宜的暗示或话题;他与人交谈时很少出风头,也从来不会乏味无聊;他喜欢别人,也招人喜欢,他在付出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他从来不说自己,从来不会为了反驳别人,而替自己辩解;他从来不愿意听流言蜚语;他向干扰自己的人,小心谨慎地讲述自己的目标;他完全出于善意,理解周围的一切;他在争论的时候,从来不用卑鄙、猥琐的手段;从来不占用不公正的好处,从来不侮辱人格或使用激烈的言辞,也从来不会含沙射影去攻击别人。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他遵循古代贤哲的格言,即我们应该拥抱自己的敌人,就好像有朝一日他们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那样。他机敏异常,以至于无法面对任何冒犯和侮辱;他公务繁忙,以至于记不住任何对自己的伤害;他疏懒放松,以至于无法承受各种蓄意伤害。他从哲学法则出发,忍耐、宽容、顺从;他承受痛苦,因为他认为痛苦无法避免;他承受丧亲之痛,因为他认为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坦然面对死亡,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命运。如果参加各种论争,他所经受的学识训练,足以保证自己避免大的失误。

  这也许是对绅士基本道德品质最明晰、详尽的概括,非常接近中国古代儒家的理想,它也是一个真正的绅士需要坚持的硬性标准。“英国绅士”随着大英帝国的迅速扩张而名闻天下,绅士的概念于是逐渐明晰起来。

  

  绅士的标准

  

  良好的口才对于绅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在1802年,汉密尔顿·摩尔在《小绅士、淑女指南与英语老师助手》中就已经强调过:“要成为绅士,必须同时拥有很多品格,其中,优雅的谈吐与优雅的个人形象一样,都是最重要的方面。”汉密尔顿·摩尔特别强调良好行为举止的重要,比如守时、谦逊、悲悯、审慎、保守秘密,他鼓吹“拥有美德的人生,胜过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些价值观组成了绅士概念的基础。

  举止得体是成为绅士的关键。威廉·威克姆所说的“举止造就男人”广为流传,也成为他本人创立的两所学校——温彻斯特公学和牛津新学院的格言。英国伟大诗人杰弗里·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中,强调了良好的餐桌行为的重要性,可见良好的举止行为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社会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认为,精致的谈吐、举止和生活习惯,都是优雅的标志。

  遵守规则是成为绅士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这种严守规则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产阶层文化,以至于有时候造成了悲剧。其中,一个不幸的案例发生在1825年,沙夫茨伯里勋爵在伊顿公学就读的13岁儿子,在一场斗殴中丧生。值得注意的是,勋爵拒绝采取任何法律行动控告学校或儿子的对手,他认为那场不幸的斗殴是根据当时的打斗规则进行的。依照这些规则,在任何一方弃权之前,打斗应该继续。

  当然,绅士的概念绝不仅仅指社会、阶层,而包含了道德因素。很多人断言,绅士的概念是骑士精神在19世纪的复兴,正如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装饰图案在19世纪的复兴一样。真正的绅士品质并不取决于表面的时尚或礼貌,而取决于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财富,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

  

  英国绅士的蜕变

  

  英国常被认为是绅士国度,但在当今欧洲人眼里,英国的绅士形象已经悄然改变。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英国社会中的酗酒、家庭不和、学校秩序混乱等不良现象,在欧盟各国中最为严重。这项调查对欧盟最大的6个国家的7000人进行了问卷,结果76%的人认为,英国的社会不良行为最恶劣,接下来是法国和德国。近70%的人认为,是“酗酒文化”败坏了英国的绅士形象。这个结果给自以为是的英国人打了一针清醒剂。英国酒鬼目前在欧洲已经大名鼎鼎。英国法律允许酒馆、酒吧24小时开放,更给英国酒鬼们喝得天昏地暗大开了绿灯。

  为了挽救英国绅士的名声,英国人最近开办了一所绅士学校“精修学院”,坐落在苏格兰的一座城堡里。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曾经当过演员和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的戴安娜·马德。她认为,英国人的传统形象是“卷起来的雨伞和绷紧的上唇”,而现在却被酗酒者和足球流氓所代替。她相信英国的老话:“礼貌造就男人”,“礼仪不分阶级和年龄,对男人来说这是无价之宝”。她开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恢复英国传统礼仪之邦的形象。

  

  “啃老族”

  

  “啃老族”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描述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讽刺他们像小袋鼠一样生活在母亲的“育婴袋”中。“啃老族”的英文名是“NEET”,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ing”的缩写,是指既没有在学校上学或正式就业,也没有接受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生活的年轻人。

  2006年8月20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英国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英国25岁以上的年轻人成了依靠父母的一代。这项由英国信用合作社进行的有关调查显示,育有25岁以上子女的父母当中,将近一半在资助孩子应付基本的生活开支。子女不住在家中的父母当中有46%,以及和孩子同一屋檐下的父母当中有42%,在过去半年里曾经在金钱上接济孩子。居住在伦敦的父母最有可能资助25岁以上的子女。有47%的伦敦父母拿钱给自己的成年子女。

  英国信用合作社发言人埃略特说:“调查结果显示了,两代人之间的责任担子有所转移。”他指出:“在今天的英国,子女不但向父母拿过一次的款项,而且到了成年后还继续要父母负担他们的日常开销。”将近四分之一的父母在过去半年里,协助他们的子女供房子,其中包括支付首期、贷款或装修费用。将近五分之一的父母帮子女付清债务,另外11%的父母则资助托儿费用。

  [责任编辑]唐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