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鞋、单裤,这些与夏天有关的词,却与山区、零摄氏度联系在一起。贫困,让这几个不相干的词语,缠绕着,纠结着。孩子们并不纠结,即使在雪天里,他们依然是这样的装扮。但你问他冷不冷,他依然会铿锵地回答:不冷。是的,他们“不冷”,因为他们从没温暖过,也不知道温暖的滋味。他们嘴上的不冷,并没有阻止寒冷给他们刻上印迹。“冻伤的脚、发紫的大腿、开裂的脸蛋”都是他们的特征。
这里是清远市清新县浸潭镇桃源拱水村,地处粤北山区,全省有名的贫困村。这些“不怕冷”的孩子,就来自拱水小学。“全校173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近一半的人穿不上鞋。”、“3年多来,这里先后‘吓’跑了3名大学生教师。”
沉甸甸的数字,没有温暖,只有寒冷。
“我们不怕冷”
2010年12月22日,冬至。拱水村的最低气温逼近0℃。
清晨6点,村里公鸡的打鸣声逐渐频繁。透过窗户,隐约可以看见一丝亮光。才上一年级的黎振业勉强睁开了一下眼,虽然知道该起床了,但耷拉的眼皮还是盖住了眼珠。
抵抗没有超过5分钟,他被姐姐从被子里拽了出来。半睡半醒状态刷牙、洗脸,然后喝了点菜粥,姐弟两人从家里出发。
6公里外的拱水小学,是他们的目的地。天依旧没有亮透,路的两旁,高山和水库还没有睡醒,山里的寒气挤压着他们单薄的衣服。
路上,不时地会出现拱水小学的学生。因为学校只有173名学生,黎振业对路上的同学并不陌生。一起上学的学生里有一半穿着凉鞋,有的学生还穿着夏天的中裤,腿冻得发紫。
“冷不?”黎振业拉着穿单裤的男孩问。
“不冷,习惯了。”男孩子冲着黎振业说,黎振业撇了撇嘴,和姐姐一路走着。
7点不到,两栋3层教学楼和一栋2层教师宿舍出现在他们眼前。这里就是拱水小学,与村庄里布满的土坯房相比,夹在两座笔直山峰中间的楼房显得很气派。
还没有开始早读,一群学生在操场上玩耍着。映入眼帘的,是一双双凉鞋和一件件单薄的衣服。12月初,这里的气温已经下降。寒冷,在学生的脸上留下了印迹:红扑扑的脸蛋有些肿胀,有些甚至裂开了口子。
拱水小学校长黄水清站在操场上,拉着一个摔倒的学生。孩子脚上的布鞋开了个大口子,脚拇趾裸露着,“没鞋子了么?”黄水清问。
小男孩并不回答,使劲地咧着嘴哭,黄水清摸了摸男孩子的头。
黄水清走到几个学生中间,问:“冷不冷?”穿了一件破洞衬衫的陈元海站在一旁答道,“老师,我不怕冷。”
在黄水清的印象里,陈元海只有一双帆布鞋和一双凉鞋,“洗了布鞋,他就只能穿凉鞋了。”
这里的孩子,多数买不起鞋也买不起衣服,为了掩饰,在大雪天里,他们依旧向黄水清重复那句“老师,我们不怕冷”。
母亲,疯子
“沾满泥渍且合不拢口的书包、破旧的凉鞋、弱小的背脊有些弯”,这些都是今年10岁的陈珍英的特征。这天下午,放学铃一响,她第一个冲出了教室。“今天要回去做饭,哥不在。”
20多分钟后,她到家了,一座低矮的土坯房。
稍微喘了口气,她推开了虚掩的门,潮湿的霉气扑面而来。屋子里有个女人,她披头散发,并发出奇怪的声音。陈珍英说,她听不懂这个女人在讲什么。
陈珍英看了她一眼,将书包放在快散架的椅子上,转过身直勾勾地望着面前的女人,屋子里的空气有些凝结。
女人并没有理会陈珍英,她继续用瓢从水缸里将水舀出,一瓢一瓢地往手上浇。直到水沿着她的胳膊,一直流到了排水渠。一共用了23瓢,虽然冰冷的水很刺骨。
村里人告诉陈珍英,这个女人是她的母亲。虽然她并不知道,这个女人来自哪里,多大年龄,亦不知道她叫什么。
村里人说,这个女人来自内蒙古,十几年前嫁到村里。“跑过,那时候村里没修去县里的路,跑了很多次都没跑出去,就疯了。”
距离陈珍英家不远的地方,六年级陈元海的母亲也是个“疯子”,老人们说,1996年的春天及2004年的冬天,有很多陌生的女人进了村里。老人们并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到来的,但是她们的经历相同,很多在进了村子后,就成了疯子。
一个人的家
走出家门的陈珍英,歪着脑袋看了看左手边的邻居,邻居正蹲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束祭神用的檀香,面前摆放着刚刚宰杀完的母鸡和一鞭爆竹。爆竹点燃后,声音回荡在整个山谷里。
在这里,冬至大过年。陈珍英并不知道这些,她只知道,在这天,很多同学可以吃上丰盛的晚餐。
穿着凉鞋的陈珍英还不知道,冬至过后,就要“进九”了,意味着气温将继续降低。
“珍英,你奶奶和你爸没回来?”邻居吼了句,陈珍英低着头“嗯”了一声,事实上,在她的生命里,爸爸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
“打工去了”。她嘴里蹦出了四个字,然后转身就走。
陈珍英并不会杀鸡,“煮白饭、煮菜”,她一边走路一边跟旁边的人说冬至自己家的晚饭,绕过自家的房子,要走一段不大平坦的小路,有一块不大的菜园,里面种着青菜、蒜苗。
陈珍英跨过一个臭水坑,然后用黑乎乎的小手将菜园的围栏一层层地拨开,走进菜园里,顺手拔了几棵青菜,她说,这里是自己种的菜,爸爸和奶奶不在家时,施肥灌溉都由她自己完成。
从菜园回到家里,陈珍英没有搭理母亲。她走进自己的房间,一个影子从屋子里闪过,伴随着“喵”的一声。这是陈珍英养的猫,她的伙伴,比起母亲,她更愿意和它说话。
不大的屋子里没有窗户,阴暗潮湿,终年见不到阳光,床上的被子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陈珍英说,家里没人的时候,她要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种菜。这些蕴含着“自己”的事情,她从懂事一直做到现在。
和她住在一条巷子的同学,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不知名的运动鞋跑来跑去,手里拎着一条刚刚从池塘里打回来的鱼,今晚,她的同学会有鸡和鱼吃。
类似于陈珍英的留守儿童在村里还有很多,根据拱水小学统计出的数据显示,80%的学生均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在广州、东莞、深圳打工,一年仅有两三次回家。
“逃离”的大学生
拱水小学是浸潭镇最偏僻的一所学校。校长黄水清说,这里,距离韶关已经不远了。
2007年下半年,按照县教育局“发展优质教育,撤并村办小学”的指示,拱水小学将10里外的新华小学并入,由最初的几名教师拓展到了10名教师,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局直接划拨,而黄水清本人,在拱水小学已经任职6年了。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