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被称为“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还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败北”呢?
其实这里的“北”并不是指方向而言。因为打了败仗逃跑时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择路,哪里还来得及找方向。但为什么只有“败北”一词,而没有“败南”“败东”“败西”的说法呢?
这个“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人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北”即为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这样看来,“败北”一词同北方根本就没什么关系。
在中国“东西南北”除了方位之外,是怎样表示尊卑关系的?
东西南北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但古人还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君”;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北面称臣”。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比如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旧时人们有尊左的习俗,我们常说的“左祖右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因此就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三国时期的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习俗甚至延续至今。
所以说,简单的几个指示方位的名词,承栽了如此多的社会信息之后,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选自《问吧6: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