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的试题

  由于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及其两国的历史纠葛,中国的好些城市都举行了反日示威大游行。特别是9·18这一天,国人的民族情绪格外激愤。期间,笔者时时萦怀的,却是9·17——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鏖战。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遭日舰围攻,仍毅然以受伤之舰撞向敌方主力舰吉野号,不幸在冲击中被击沉,全舰官兵250余人悉数壮烈殉国。此乃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惨烈之战。

  多年以来,中国教育界给中学生出的历史考卷,上面总有这么一道试题:“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割地赔款的情况如何?”

  试题出得很呆板,出这种试题也很容易,答案是现成的,历史教科书里都有,学生只要硬背死记就行。不过,考试一过,也就大多忘了。当然,国家和民族的耻辱是不能遗忘的,历史的教训也须牢牢记取。可这不是简单地背几道试题答案就能铭刻在心的。同样是中学生的历史考题,同样涉及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的态度和做法就跟我们大不一样。笔者从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现任上海慧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世维的一篇演讲中获知——

  余先生到了日本大阪,“才知道他们考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而是别样的考法:“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场日清战争(中国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中国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请分析之。”

  日本有位高中生是如此分析、回答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华战争的准备。”其他学生的判断,也大都倾向于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不消说,那些应试的日本学生面对那道考题,自然还会有另外一些回答(他们倡导的是发散性思维,不像我们这儿是有意无意地固执于一端,本文不过是择其与中心思想相扣的答题而已。)。

  不论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中日战争会不会再次爆发,不论东邻的那位高中生说得对不对,至少人家的回答是动了脑筋的,有自己的见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其想象力和思辨能力颇具穿透性,甚至抵得上半篇军事论文。反观现今中国,我们的出题者有没有勇气和智慧拟出诸如此类的试卷?我们的考生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回答诸如此类的试题?长年累月机械地、被动地出题答题,磨损了人的思维能力和进取心,固化了人的惰性。教与学似乎老是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学生,他们失去了一次次思考问题和活跃思路的机会。仍以“甲午战争”一题为例,即使是答得出的学生,也只是记住了割让的地域、赔偿的银两(其实这些“死”的历史资料记不住也没有多大关系,那是随时可以查找的),其余什么都没留下。莘莘学子充满青春活力的思维潜能一点儿也没有被调动起来,被激发出来,甚或被扼杀了。这不仅仅是一道历史试题的问题,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数十年一贯制地出这种不需要动脑筋的死板无趣的试题,充分暴露了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考试制度的弊端。中国大陆的中学生历史试题的问答,其目光沉滞于过去;而日本的中学生历史试题的问答,既起因于过去,又立足于现实,更着眼于未来。那才是有创意、有思考、有方向、有出息的教与学。

  日本的令人警醒的历史试题与答题,实质上比我们的示威游行要厉害得多。

  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如若不进行整改,不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包括那一套陈腐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中日两国真要再打一仗的话,恐怕双方还未开战,胜负就已定下了。

  东邻的历史考卷上的一道试题,考的何止是日本的中学生?!

  选自《杂文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