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众怒的法国人
法国人从来都觉得自己既浪漫幽默又优雅勇敢,而对自己的邻居们则很是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英国人没有饮食文化、比利时人呆头呆脑、荷兰人吝啬至极、德国人无聊刻板,意大利人胆小散漫,因此常常编笑话来嘲笑他们。
例如有一则法国人嘲笑比利时人的笑话,说有个比利时人去巴黎看望在那里念书的表兄,临走时想买一架手风琴带回去。那表兄自告奋勇地说:“我在巴黎时间长了,说话已经是纯粹的巴黎口音。我替你去砍价,省得法国店主欺生。”于是两人来到一家商店里,表兄问:“这手风琴多少钱,”老板盯着买主看了看,问道:“你们是比利时人吧?”两个比利时人大惑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老板说:“我其实很想把这东西卖给你们,只可惜这不是手风琴,而是暖气片。”
对此,法国人的邻居们当然也有反击,他们同样会说一些让“法国佬”尴尬的笑话。例如比利时人会调侃说:“如何称呼同时举起双手的10万法国人?(意指投降)”“当然是法国陆军!”英国人会说:“作为一名法国人的最大好处是什么?”“你可以在战争打响的时候就投降,然后别人会帮你赢得这场战争。”而德国人则会问:“‘马奇诺’(二战时法国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在德语中是什么意思?”答案是:“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意大利人会揶揄说:“为什么法兰西第一帝国几乎所向无敌?”“因为他们的国王是外国人(拿破仑是科西嘉人,而科西嘉岛是意大利的热那亚共和国卖给法国的)。”
南亚冤家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历史上积怨甚深,宗教又不同,互相之间冷嘲热讽也是在所难免。
印度有个嘲笑巴基斯坦的笑话是这样讲的,有一次印度总理去巴基斯坦参观高科技通讯中心,巴方说在那里可以与阴曹地府通电话,建议他与那边的已故印度总理尼赫鲁联系一下。印度总理半信半疑,结果一试还真行!通话效果特别好,而且收费仅一个卢比。
于是,印度总理回去以后命令科研部门立即研究同样的通讯设备,绝不能落在巴基斯坦人后面。结果等巴基斯坦总理回访时,印度总理同样请客人与在阴间的已故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联络感情,但最后发现通话费用高得惊人。等贵宾离去以后,印度总理生气地问:“怎么搞的,这不是丢我们印度人的脸吗?”一位印度科学家小心翼翼地解释说:“报告总理先生,从我们这里往地狱打是长途电话,而从巴基斯坦往那边打属于本埠电话。”
巴基斯坦人当然不甘示弱,他们也讲了一个笑话:印度的比哈尔邦发展很落后,一次一个日本代表团来访,日本人让人转告该邦的首席部长:“如果他能把比哈尔邦交给我们,10年后我们还他一个日本。”首席部长闻之轻篾地一笑,对传话的人说:“你给我回去告诉那帮日本人,让他们把日本交给我,不出两年我就准能还他们一个比哈尔。”
巴基斯坦人还有一些让印度人非常尴尬的笑话,其中一个讲的是印度的饮食非常单调,而且咖喱味太重,外国人初来乍到根本吃不惯。于是一个外国人拿出两包方便面,让服务生用热水泡一下端上来,结果不一会儿服务生回来了,热水沸腾的大锅里漂着两袋没拆包装的方便面。
北美近邻
同印巴不同,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历史文化相近,不过他们也同样会互相挤对。年轻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碰在一起拿对方开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
一个笑话讲的是美国新上任的一位总统,问他的智囊团如何当好总统。有人建议说:“既然苏联解体了,我们得再找个敌人,很多国家我们都找过茬了,现在就剩我们的邻居加拿大了,要不要派人过去制造点混乱?”总统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一队美国特工劫持了一辆大卡车,命令司机把他们带到首都多伦多,司机告诉他们首都是渥太华。美国人不禁肆无忌惮地嘲笑起来:“想骗我们,不要自作聪明了!”(加拿大的首都的确是渥太华)
不仅如此,加拿大人还经常笑话美国人怕死,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怕到了阴曹地府付不起房租和水电费。美国人则反唇相讥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美国人、一个加拿大人和一个犹太人因为车祸一同见了阎王。阎王爷见他们都还年轻,便说:“给我500美元,我就送你们回去。”美国人二话不说就付了钱,于是美国人便在手术台上醒来了,并将经历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抢救他的医生,医生诧异地问他:“那另外两个人呢?你们不是一起的吗?”美国人说:“我回来的时候,那犹太人正在跟阎王讨价还价,而那加拿大人还躺在那里等政府替他付款呢!”
透过邻居之间的这些揶揄之词,我们会发现,不同文化传统、民风习俗以及价值观,使得各个民族和国家对彼此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得如今的世界如此精彩。
选自《百科新说》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