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教练也代替不了自己一天天一次次地去做。
闲聊时,小张说:“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每天把小孩送去上乐器、快速记忆之类的课程——现在的孩子真幸运,如果以前我的爸妈懂得学前教育,不让我输在起跑线的话,我一定是个大人物。”
我笑说:“不一定。如果大家都太早就往前跑,起跑线还不是一样,先跑不会变成大人物。而且,先跑不一定赢。”
我心想,小张的成就其实很不错,所以吐他的槽他应该不会怀恨在心。
“怎么说呢?”小张问。
“你没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天生跑得快,但因为半路贪睡,还是输给乌龟。”
“拜托,别讲那种老掉牙的寓言。”
“才不是老掉牙呢,”我说,“让我们回过头去看,以前小学时前几名的同学,现在未必都很有成就。我倒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成功元素,并不是父母或师长怎么训练他,而是他怎么训练自己。”
是的,不管别人如何发掘你、激励你,提早训练你,如果自己不肯训练自己,还是很难在胜利之路上长长久久地走下去。
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的教练,永远不会让自己怠惰下来,经营之神王永庆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那么大的年纪了,还在精益求精,从传统业跨足到科技业,洞察先机,永远不肯被时代淘汰,连毛巾操都是自己发明。
很多老故事,现在读来仍有几分道理——就算是同一父母所生,受到同样的训练,成就还是大不相同。书圣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和他并称“二王”,在书法上享有与父亲齐名的成就。为什么呢?早在王献之七八岁时,他爸爸就知道这儿子会有出息。王献之曾经问父亲:“怎样才能写好字?”爸爸指着院子里的18个水缸说:“如果你能够把水缸里的水写完,字写不好也难。”
从此,王献之每天都从水缸里打水来磨墨写字,几年后,水缸里的水用完了(有一大部分应该是蒸发的吧),他的书法已不同凡响。
再好的教练也只能负担启蒙工作,只有懂得自我训练,才会越来越出色。不少杰出的运动选手,都有一套独特的自我训练法。比如,一直刷新安打纪录的棒球运动员铃木一郎,为了训练自己的打击力,不怕被球砸到的危险,练习时总站在一般打击区前一米处挥棒(平均时速会增加百分之十五左右)。而王贞治苦练稻草人打法时,也曾用窄幅的木剑代替球棒来挥棒——不但训练了自己的精准度,还训练了自己面对挥棒落空时的耐挫折度。
成功从来不是从被迫吃苦耐劳而来,而是从自我训练而来。前者压力太大,后者成就感与自信心才会与时俱增。
选自《年轻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