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一的计量老师简直是个无赖。他要求我们把《经济研究》上某篇论文的实证模型做出来。《经济研究》是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每篇论文的研究周期至少是一两年。实证研究的特点用另一位老师的话说是“靠数据吃饭”,80%的功夫是搜集、处理数据,虽然我们有一个班的人分工协作,但这么庞大的工程恐怕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怎么办?凉拌!你们用什么方法我不管,我只要结果。你们可以发邮件找作者要数据,他给不给就看你们造化了,哪怕你们每天跑到他家门口去堵他,能堵到数据也行。好了,下课!”无赖老师撂下话就闪人了。
我们分头搜集数据,一个月之后搞定,大家松了口气。又一周之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之前低估了数据处理的难度,做回归前要把几十组原始数据两两进行相关分析,仅第一步就会得到上千个Excel表……工程量之浩大几乎是搜集数据的十倍。
大家挺焦急,如果完不成,每人期末会被扣10分。不过我稍微有点底。我是Excel高手,直觉告诉我,Excel里的宏运算应该可以解决。不过我也装出没底的样子,一是我不习惯对没把握的事打包票,二是假如真的能实现,我也算在新同学面前露了次脸——很多人使用Excel只会简单的求和、排序和作图,连函数都不会,更别说宏运算了,那要用到编程。
我偷偷在宿舍啃了一个星期,毫无进展。我还向两位计算机系的朋友请教过,问他们能不能写出实现这个操作的代码。他们努力尝试之后说不行。他们编程功底都很扎实,等于宣告了我的想法的破产。
只剩下最后一种方法了——向作者索要。我恭恭敬敬地套磁,他客客气气地拒绝。他要靠那些数据吃饭,做很多后续研究,断不可能给我们。最后一条路也没希望了。这时我收到了老岳的邮件,他平平淡淡地告诉我计量的事情解决了,让大家安心。平时根本看不出来老岳是个能人,他木讷笨拙,不善言辞,我惊讶大家都要不到的东西他居然能要到。
我疑惑而兴奋地打开附件,下载数据,导入软件,写命令,点回车,一条平滑的曲线呈现在屏幕上——结果确实出来了。我盯着屏幕发了半天呆,突然觉得好像和作者的图不大一致。于是忙翻开作者论文,发现在第二个波峰处,老岳的曲线比作者的更平滑。这个结果是计量老师允许的,事实上,不可能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除非我们和作者的数据完全一样。想到这里,我突然兴奋不起来了——研究是老岳做的,他一个人搞定了我们所有人都没搞定的事情。
我把老岳堵在了宿舍门口:“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老岳笑笑:“其实没什么,就是用到了一些简单的Excel技巧。”这话让我这个“Excel高手”无地自容。“一定要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操作的,回头请你吃饭。你帮了全班同学的大忙。”“哈哈,我就知道有人会要,所以在做的时候就把关键的操作录了下来,你有U盘没?我拷给你。”
晚上,我打开U盘,看到老岳的操作录像,惊得目瞪口呆。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直接通过函数解决的,极少用到宏。他对Excel自带函数的运用,只有四个字能形容:出神入化。对比起来,网上流传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Excel的500种技巧”、“Excel高手教你处理数据”统统弱爆了。随之爆掉的是我的自以为是。
老岳毕业后去了一家电信运营商做数据分析。据说技术部主任在面试时对他那一口河南腔的英语很不待见,不过他只用一句话就把面试官盖倒了:“我听一个在你们这儿实习过的同学说,你们更新月度数据是手动筛选的,我给你写个函数,以后再更新就省事多了。”就这一句话,他跳过了二面三面,直接得到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老岳并不是一个很醒目的人。他除了强大的Excel功力外,在所有别的方面都不比别人更优秀。然而,正是这一招。让他在学习和工作中轻松化解了许多令人头疼的难题。他的路之所以比别人的路宽得多,正得益于他在一个很窄的领域用力很深。如同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一样,只有一招,但已经足够。
选自《大学生》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