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与红人,三十年后谁收入更高

  上小学时,王小明已经背会圆周率小数点后50位;张二狗则对老师的提问一问三不知。初中时,小明在奥数竞赛中获奖。父亲在酒店大摆庆功宴:二狗的父亲也在酒店摆了酒宴,不过是为二狗闯祸赔礼道歉。高中时,小明获得一笔又一笔奖学金;二狗当上建筑工人,后来成为包工头,攒了一笔又一笔资金。后来,小明考上重点大学,二狗则在省城注册了公司。如今,小明看着飞涨的房价,感慨工资跑不过CPI,而二狗投资房产又大赚了一笔……”

  “小明与二狗”的故事有虚构之嫌,但学习成绩是否和工作后的收入成正比?美国学者对这一话题的兴趣也经年不衰,他们的比较对象是校园里的天才学霸和社交红人。

  考高分不如好人缘

  只要看过与校园有关的好莱坞电影或者美剧,就会对社交红人有大致的概念,他们是美女云集的拉拉队,钩心斗角的舞会红人帮,当然也少不了高大帅气的篮球队主力。与之对应的则是学霸,这些埋头苦读的好学生竟是学校的边缘群体,他们无法在运动场上和同学打成一片,只能挂着一副大眼镜对着实验器材傻乐。不少学霸都有被红人们欺负的经历。那么几十年后,在职场打拼多年的红人和学霸又胜负如何?《经济学人》说了,学霸的复仇只是谎言一场。《大西洋月刊》也宣称,对不住了学霸们:高中时的万人迷们几十年后挣钱就是比你多。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学者从1957年开始,就关注威斯康星州1/3的高三学生,约有1万人。1975年,这些人接到电话采访,请他们回忆自己高中最后一年关系最好的3个男性朋友。除了友情提名,该调查还包括35年后他们的事业成就。他们发现,成为万人迷确实具有实际意义:这会被列入未来老板对你的考量范围,并对薪水有具体影响。很容易理解——受老板欣赏,被同事欢迎。什么时候都不是坏事儿。

  对于这个话题,《华盛顿邮报》总结道:“35年跨度的纵向对比显示,万人迷的收入比同龄人平均高出2%。平均每多一个提名意味着35年后收入提升2%。相当于多上一年学带来的收入提升的一半。”

  这个研究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做的,报告由芝加哥大学的Oabriela Conti、就业力研究所的Gerrit Mueller、埃塞克斯大学的Andrea Gaeotti和Stephen Pudney共同完成,“我们发现高中受欢迎程度的前20%和后20%,40年后的收入相差10%”。最后,作者们指出,一个人18岁时的社交能力,对于成年后进入职场的社交艺术也十分实用。不难想象,那些连个午餐伙伴都找不到的人成年后的社交生活会多么举步维艰。

  简而言之,吸引力就是生产力。

  家庭背景决定收入?

  调查得出的结论也让情商“捉急”的学霸们心寒不已:“平均每多一个提名意味着收入提升2%,高中时代,受欢迎程度前20%和后20%的同学,40年后的收入相差10%。”这一结论考虑了家庭背景、学校地位、认知能力以及个性养成在内的影响因素。可见,社交能力会被列入未来老板的考察范围,并对薪水有具体影响。那些连午餐伙伴都找不到的人,成年后的社交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举步维艰。反之,那些受同事欢迎、老板欣赏的万人迷,什么时候都吃得开。

  不过,耶鲁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教授Jason Fletcher为期13年的研究成果显示,18岁时的光鲜不能保证38岁时风采依旧。Fletcher的研究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兄弟姐妹中有一个人在上学时人缘特别好,工作后,他/她的收入未必高于其他家庭成员。“红人挣大钱”的定律在家庭内部比较中消失了。这说明影响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是家庭背景。而非青少年时期的社交能力。对比这两个项目。郁闷的学霸们可以稍稍放松。

  首先。“威斯康星35年对比研究”的数据采集自威斯康星高中1957届的毕业生。这是一个过时了1/4世纪之久的研究,该批研究对象主要是艾森豪威尔时期长大的白人。而且由于那个年代的男女就业情况,接受对比研究的样本只是男性。

  说回到Fletcher的研究上,他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中西部地区的“沉默的一代”身上,而是研究了1994年全国上万名青少年。这个调查询问了每个人朋友圈中最亲密的10个人,而不是3个,这使得调查样本更大,数据更充分。

  两份研究的结果有相似性。一是这两个研究的样本都不包括21世纪的校园,具体景象可以参见校园青春电影《贱女孩》。另外,这两个研究都包括了各个领域的红人。不仅有积极的拉拉队员、矫健的球场四分卫,还有模拟联合国大赛中的漂亮女学霸。更重要的是,两项研究的结论并非完全相斥。比如,威斯康星的研究发现“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和高中时期的受欢迎程度成正比”。有个充满关怀和爱的家庭,意味着在学校有很多朋友,也意味着工作后有更高的收入。这和Fletcher的研究不谋而合——都肯定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二者也存在一个巨大的区别:Fletcher的新研究不仅从全社会的范围内对比了同龄人受欢迎程度经历时间洗礼后的影响。也比较了采集自上万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们。社会学家们倾向于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兄弟姐妹的成长做对比,因为这些有着完全相同家庭背景的研究样本,允许他们通过控制变量,得出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比较大。

  无论哪个研究结果更接近事实,可以肯定的是,学生时代的社交能有效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对职场中的社交技巧帮助很大。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把低情商的“学霸”当成唯一的奋斗目标,成绩之外,还有另一个江湖需要打拼。

  本刊据《世界博览》、“乐读网”整理

  图/凤儿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