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孩子身患绝症,绝望的父母是悲恸欲绝?还是遍访名医寻医问药?美国的约翰•克罗利却采取让人震惊的方式:他放弃优越的工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1亿美元组建医药公司,研究治疗儿女病症的特效药,最终让两个孩子获得新生。
《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让数以亿计的读者感动。根据这篇报告文学拍摄的好莱坞影片《良医妙药》上映后,观众从银幕上目睹了克罗利为了拯救孩子而付出的艰辛。
背水一战研新药
1993年,克罗利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凭借MBA的光环,他顺利进入了知名的必治妥公司,从事企业咨询管理,两年后他和同事艾琳结婚,随着女儿梅根、大儿子奥特,以及小儿子帕特里克的出生,日子过得温馨而美满。为了照顾三个孩子,艾琳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
就在克罗利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厄运降临了。1998年3月,克罗利接到艾琳的电话,女儿梅根出现呼吸困难被紧急送进了医院,医生的话让克罗利如同坠入了冰窖,“可以确定梅根患的是庞倍氏症,目前这种病还没有特效药治疗。”
医生告诉克罗利,庞倍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类疾病,成因是第17对染色体出现病变,导致体内缺乏一种酶,无法分解肝糖,从而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心脏肥大衰弱等病,最后会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呼吸衰竭。“梅根能够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你们随时都要有心理准备!”
还没从死亡阴影中摆脱出来,小儿子帕特里克也因为肌肉软弱无力和舌头巨大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也患上了庞倍氏症。稍稍宽慰的是,大儿子奥特没有被检查出庞倍氏症。
克罗利不敢把病情告诉孩子们,但孩子们还是从他忧郁的眼神中看出了情况。“爸爸,我是不是就要死去?”看着梅根忧郁的眼神,克罗利不知如何回答。
克罗利上网查询关于庞倍氏症的各种资料,可得到的全都是坏消息:加利福尼亚大学耗资2亿美元研究庞倍氏症的特效药还无进展,英国的剑桥大学也曾经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研究,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就在克罗利毫无头绪时,梅根因为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她呕吐不止,呼吸困难,脸部还出现了紫癜和水肿,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1998年5月,克罗利意外地在一本医学杂志上发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研究论文,他提出了一种治疗庞倍氏症的新理论。克罗利也十分清楚,要把理论变成药品,在临床上试验使用,并最终得到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的批准,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医生已经开出了病危通知书,他必须和时间赛跑!
克罗利决定背水一战,他要辞职自己投资建设医药厂,以教授的理论为基础,专门研究一种可以治疗庞氏症的特效药。艾琳认为丈夫的举措太过荒唐,那么多医学教授都无法攻克庞倍氏症,何况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丈夫,但她不想给丈夫泼冷水。
虽然必治妥公司承诺给予副总裁职位,加薪40%的优惠条件留人,也无法改变克罗利的决定。克罗利不辞辛苦地拜访各所大学和医疗研究机构,希望能找到出色的医疗技术人员组成开发团队,可所有人认为他的举措不过是一个笑话,“虽然你是哈佛商学院的高才生,可你知道什么是酶吗?”“你应该到剑桥大学问问那些教授,看看他们是怎么失败的!”
巨大的嘲讽没有让克罗利停住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潜能,每天克罗利一身疲惫地回到家里,他都会和孩子们击掌相庆。父亲的坚强感染了梅根,她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医生还允许她回家住一段时间,医生解释,这很可能是梅根顽强的求生欲望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克罗利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到内布拉斯加州募集资金。之所以到内布拉斯加州,因为那里云集着美国最多的医疗研究机构,他相信肯定有人对他的研究计划产生兴趣,为此,克罗利制订了一份翔实而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计划书。
和死神争分夺秒
可来到内布拉斯加州后,克罗利又被泼了一盆冷水,没有人相信一个连酶都不知道的人,能够开发出攻克庞倍氏症的特效药。就在克罗利几乎要绝望时,一个自称叫兰兹勒的男人找上门来,他愿意提供900万美元。
兰兹勒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他提出负责新药的市场营销,而克罗利负责研究生产,但兰兹勒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他必须拥有公司一半的控股权。
此时的克罗利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药研制出来,再苛刻的条件都接受。
克罗利加紧自己的学习步伐,因为他是在和死神赛跑,他经常呆在图书馆里,不久,帕特里克和梅根再次双双入院,入院的第二天,医院就给两人下了病危通知书。
“爸爸,我们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梅根表现出了坚强的求生欲望,帕特里克也不甘落后,“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庆祝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生日吗?”克罗利的心在滴血,这是他们四个人的秘密和心愿,可一场疾病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克罗利强打着笑容,他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绝望的情绪。
然而在梅根的笔记本上,克罗利发现孩子的坚强不过是伪装出来的,他们早就知道了庞倍氏症不可能治愈,“爸爸为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假装坚强点,或许是对他最大的欣慰。”克罗利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或许疾病让我们绝望,但只要有一颗执著的心,一定可以创造奇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之后,笔记本成了他们交流的“窗口”。
医生曾经告诉克罗利,两个孩子随时都可能离开,为此他不得不争分夺秒,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在公司里,他把“超级酶时间”定为宣传口号,还提出在一年之内实现新药的临床试验。
克罗利的“苛刻”引起了员工们的反抗,克罗利青筋暴露,“我请你们来不是享受的,你们要知道现在有两个孩子等着你们救命。”可片刻之后,克罗利又向员工道歉,请他们原谅一个父亲为救绝症孩子的失态。
“你知道有两个孩子在等待我们拯救吗?”这句话竟然成了员工们的口头禅,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留下来加班加点。
帕特里克和梅根再次凭借超强的求生欲望,获得了回家休养的许可。克罗利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研究所,当大家看到这两个被疾病折磨的小家伙时,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为他们的坚强而备受鼓舞。克罗利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么多人为他们在努力,好好活着是对大家最好的回报,而员工们也能体会到他作为父亲的心急如焚,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
虽然帕特里克和梅根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可研究所因为当地经常出现飓风而停电,研究不得不断断续续的进行,由于资金全部用于科研,克罗利没有预算购买备用发电机。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