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减省来营造意境,说满、说显了,便无意境。营造意境是为了让人有更多体会,可惜今人拒绝体会,只求告知。
于是叙事传统不成立了,叙事者迎来了时代变局。我们不需要“罗贯中”讲什么“浪花淘尽英雄”,只需他明确告知好人坏人;也不需要“曹雪芹”讲什么“还泪祭花”,只需他告知谁跟谁在一起了。
如今,对一个导演的批判语,往往是“他没有能力讲一个整故事”,而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他没文化”。
我们追求好莱坞故事模式30多年,一个导演身边聚集着那么多编剧,故事基本上环环相扣,因果明显得都抢眼了,为何还会被说成漏洞百出?
因为没有理念的电影,总是漏洞百出的,观众得不到终极满足感。没有精神实质,电影批评也成了逻辑游戏,大家就容易迷失。
电影成了电子游戏,开始是精神亢奋,最终变成智力、体力上的消耗,消耗成了最终目的。消耗带来消费,所以电影市场可以维持下去。
另一种电影,在情节上敢于偷工减料,在人物上敢于不掏心掏肺,却因为有一个心胸开阔的理念、有一份值得辨析的真情,让人觉得完整。
情节的完整并非完整,人物行动的心理依据也非依据。完整,对于观众而言,是心绪满足,而不是技術达标。
© 版权声明
版权申明: 本页内容所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知识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和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做为非盈利性个人网站,站长没能力也没权力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如若本站的文章侵犯了你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修正。谢谢。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