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要求儿子把他自己的鞋收好。通过想像20世纪当中几个不同时期的相同场景,法国心理医生达尼埃尔·马尔切利诠释家长权威的变迁。1911年父亲:(工人,从工厂里回来,疲惫不堪。)解着鞋带,发现了儿子没有收好的鞋,非常不
一位要求把他自己的鞋收好。通过想像20世纪当中几个不同时期的相同场景,法国心理医生达尼埃尔·马尔切利诠释家长权威的变迁。
1911年
:(工人,从工厂里回来,疲惫不堪。)解着鞋带,发现了没有收好的鞋,非常不满,喝令他马上把鞋收好。
:像应声虫一样跟着训斥,同时拿起的鞋把它们擦亮。
儿子:乖乖照办,免得再招来一记耳光。
专家:不可能对抗。所有的父母都不过是在模仿他们自己的父母,这使他们觉得自己仍处在家长的地位上。权威大获全胜。
1936年
父亲:(店员,疲劳地回到家。)脱下鞋,同时吩咐儿子把自己的鞋收好。
:替父亲收了鞋,嘴上不说但心里想:他本来可以自己收的。
儿子:边收自己的鞋边小声发牢骚:“让我自己收,他为什么不?”
专家:长幼之序仍有效,儿子遵从父亲只因为他是家长,抵触情绪已经露头,只是还没敢造反。权威开始动摇。
1961年
父亲:(小学教师,疲劳地回到家。)脱下鞋,同时提醒儿子: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让他回到家时要收好自己的鞋。
:提醒丈夫在说儿子之前应做个榜样,先把自己的鞋收好。
儿子:一边收自己的鞋,一边仗着有母亲袒护,嘟嘟囔囔发牢骚。
专家:秩序出现裂纹。鞋子零乱地甩在门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种刚刚获得的自由在现实中也开始蔓延。权威被边缘化了。
1986年
父亲:心烦气躁地回到家,看到了儿子的鞋胡乱丢在门口,很不舒服:“唉!经过了‘五月风暴’,还有什么能约束他?他有选择权!”
⒈恼火的父亲要求儿子收好自己的鞋,但脸上堆起一点笑容,而且对这句话是否生效,自己也没有把握。
专家:这种态度叫做“行使权威中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还想试试自己残存的权威:“我毕竟还是当爸爸的,还应该能控制局面。”另一方面他又在想:“这个命令是愚蠢的。我本来并不赞成我父亲对我这样发号施令的。”
⒉恼火的父亲索性去看电视,免得让这件事搅得自己心烦。
专家点评:这种态度属“放任自流”,是无奈之下的消极选择。
⒊父亲先把自己的鞋收好,然后要求儿子也这么做。
母亲:“照你爸爸的样儿,也把你的鞋收好。”
专家点评:这种态度反映的是“被尊重的代价”。母亲于是能为儿子指出一个可以仿效的、先律己再责人的榜样。这的确是为赢得尊重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那么到2011年呢?
心理医生想像,那时门厅有一个放各种名牌鞋的格架,大家进门时都把鞋随便甩在那儿。每天早晨,门厅成了集市,乱作一团:好不容易找到第一只鞋,总是找不到第二只。但是乐观地看,也有另一种可能性:父母会各自努力做出表率,并当着儿子的面相互夸奖对方做得好的地方,使儿子在不知不觉的愉快仿效中养成良好习惯。
(作者:张 梅 字数: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