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脾气为什么越来越坏

  友人访印归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印度人的脾气格外好。就拿公共交通来讲,车子磕磕碰碰随处可见,却几乎见不到谁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更不用说大打出手了。他们大大咧咧地各自走开,仿佛在说:“瞧你,老

  友人访印归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印度人的脾气格外好。就拿公共交通来讲,车子磕磕碰碰随处可见,却几乎见不到谁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更不用说大打出手了。他们大大咧咧地各自走开,仿佛在说:“瞧你,老兄,你今天剐蹭了我的车,说不准明天我就会剐蹭别人的车哩。”
  相形之下,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了。
  互联网上不断出现校园暴力的视频画面,你想象不出那样残暴的行为出自未成年人,而且是对自己的同学痛下毒手;饭馆里的一言不合,迅速演变成恶斗,甚至是招来黑恶势力大开杀戒;一位大学生公然将老师杀死在课堂之上。
  久矣夫,上述场景似乎早已不足以影响我们麻木的神经,倒是北京大兴的一起灭门案掀起了几丝微澜。行凶者接连杀死父亲、妹妹、妻子和两个儿子后,迅速逃窜至海口,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我很愿意看到他被证明是精神病人,遗憾的是他不是。他告诉法官,其实他杀死亲人只是为了些家庭琐事。于是你会感到迷惘,甚或恐惧,一切关于人心、人性和人类行为的解释理论,在他的所作所为面前统统失效了。
  正如学者们指出的,当前社会弥漫着一种戾气,而且正在失去节制和方向。就像卡夫卡的小说所描写的那样,人们一早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了形,不是变成了甲壳虫,而是变成了爆破筒,还是揭开了盖的爆破筒,随时扔向无辜者。
  的脾气并非一直这样坏。20世纪20年代,国人的脾气竟然好到连来自大洋彼岸的大哲学家罗素都感动不已,说他从泰山挑夫的微笑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看到了的性情,并由此反省人生和幸福的真谛。罗素的说法或许有溢美之词,但传统中国人身上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确实曾经在大洋彼岸有教养的人心中引起过强烈的共鸣。这种风范的背后,是几千余年的周孔教化所孕育的一套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国外伦理学家称为道德金律。儒家向来强调修身,认为“从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梁漱溟先生将重视修身的精神称之为向里用功,这便是中华文明精神软件的核心部件了。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家园,也建构了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这正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动荡中仍能保持基本的做人操守的主要原因。可是,那些不慎将自己的精神家园弄丢了的人将会怎样呢?
  在诸多暴力事件面前,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的恕道哪里去了?中国人的脾气何时才能好起来?
  月月鸟//摘自2010年1月8日《银川晚报》/
  
  您的意见
  2010年第5期“幕后”文章《张家界的小噱头》
  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加州枫景,中国不少小区纷纷取了名不副实的“洋名”,是媚外还是媚俗?现在,连景点也要跟风改“洋名”——弃用形象生动又中国的“南天一柱”,改用洋味十足的“哈利路亚山”!这景点是出名了,可惜,出的是臭名!(乡下玉米)
  媚外媚俗只是骨子里自卑,改名之前,我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南天一柱”。现在有《阿凡达》的顺风车可搭,为什么不搭呢?在别人比你远远高出一截时,适当崇洋媚外吧,打开了眼界才能进步。(韶北)
  请登陆《·彩版》博客http://blog.sina.com.cn/qnwzcb或登陆青年文摘论坛(www.qnwz.cn/bbs)进入“互动地带”版,参与本话题讨论发表意见,您将有机会得到最新一期《青年文摘·彩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