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韩寒有方向感的野马一匹

  十年,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变化?  十年前他还是个叛逆的孩子,现在他是有个性的大人。    那个17岁的少年,在经历了中途退学,出版《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作家后,如今已是著名作家、知名职业赛车手,以及中

  十年,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变化?
  十年前他还是个叛逆的孩子,现在他是有个性的大人。
  
  那个17岁的少年,在经历了中途退学,出版《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作家后,如今已是著名作家、知名职业赛车手,以及中国访问量最高博客的主人,被众人视为“80后”的意见领袖。2009年11月初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被称为“中国文坛的坏小子”。现在他主编的第一本杂志《独唱团》就要面市。
  1999到2009年十年间,文学版、娱乐版、体育版、时尚版、社会新闻版……媒体从未放弃追逐不同角度的韩寒。人们用猎奇的眼光“围观”过他,也畏惧地仰望过他,这个世界似乎在悄悄改变……
  
  像少年啦飞驰
  
  十年前,小文青韩寒的喜怒哀乐与未来,除了亲朋,无人关心。韩寒的,当年也是个文学青年,“韩寒”这个名字,就是最早发表作品时的笔名。韩寒参加“新概念”也是的主张。
  因为看到《新民晚报》上的一则广告,父亲便将他的文章投了出去。有一些评委觉得文章文风老到,不像一个高中生所作,甚至怀疑有人捉刀。复赛时,一个评委有意刁难,将袋泡茶的外包装揉作一团,扔进杯中,命为一题,于是就有了后来人人皆知的那篇文章《杯中窥人》。
  韩寒现在觉得,那篇文章写得并不好,从一个纸团写到人性、社会,有点故作深沉,无病呻吟,“但比那种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要好很多,是高层次的无病呻吟”。《三重门》已经写好,但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新概念大赛后,才有出版商纷至沓来。这本书的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
  ,“新概念”所带来的名牌大学的免费入场券,对于囿于体制而不得不行走在高考独木桥上的千军万马,是一条人人艳羡的捷径。韩寒也不例外,“只是我没能坚持到高三,高一就退学了”。
  退学的韩寒,在当时更多是被作为一个教育现象而不是文化现象去谈论的——“退学”行为被大多数坚持传统和规则的人看作是叛逆之举。2000年央视《对话》栏目,韩寒和两位专家学者、一位钢琴弹得不错的品学兼优的女生展开了“对话”。韩寒如众矢之的,孤零零地坐在舞台中央和风暴中心,面对各种质疑和教导,他并不领情,也不需要。他甚至还婉拒了复旦大学接受他为旁听生的邀请,“旁听需要资格吗?”
  韩寒至今还记得离校的那一刻,老师们问他,你以后怎么养活自己呢?他回答说,靠稿费啊。众人笑作一团。
  在那个讲究“稳定”的年代,爸妈也希望他当公务员,有固定的工作。然而十年过去了,他们逐渐理解了韩寒当初的选择——所有稳定的工作说到底没有什么稳定的,多少企业没几年就倒闭了,多少工作三五年就换了。只有不识字的奶奶对孙子的事业不太理解,老劝他在村办厂招工时去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一个月至少有点收入打底。
  出名后的两三年内,韩寒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几乎找不到他的新闻,也看不到他的作品。
  一段晃晃悠悠的生活之后,韩寒儿时的赛车梦想重新萌发。他渐渐远离了写作,一心一意想成为一名赛车手。1999年,他来到北京,尽管当时因出版《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两本书已经拿到高昂的版税,但要支撑赛车这项运动却有些捉襟见肘。“动下车子1万多,换个轮胎2万多,翻一次车10万元,如果撞车了那就是20万元。”
  两年后重新写书,多少也是因为没钱可烧。幸运的是,那些被人称作“不务正业”的赛车经历,反倒让他轻松地回到写作的路上,“从高峰到低谷,各种意外的发生,特别磨炼人的心志”。至于赛车和写作更偏爱哪个,他分不出,他说只要是能赢的他都喜欢,赢不了的他都不喜欢。
  如今,韩寒已成职业车手,签约于中国最好的车队之一。
  
  叛逆只是一种表面的
  与众不同
  
  “衣食简朴,挥金如土;随性自然,处心积虑;知识分子,初中文凭;安静赛车,疯狂写作。”韩寒的图书出版人路金波用这几组“反义词”勾勒自己所知道的韩寒。这种看似矛盾和对立的因子贯穿在韩寒的生活状态里。
  传说中叛逆的韩寒看上去怎么也不像是与人起争执的人。清瘦、斯文,一副黑框淡蓝色眼镜,遮盖了一双灵气闪烁的眼睛。随和诚恳的姿态,不似文字中流露的老辣犀利、咄咄逼人,或许是应了那句——“外表有多规矩,内心就有多不羁”?
  韩寒的形象一直被定型为一个叛逆者——对名人的揶揄、对权威的嘲讽,那些锋利的言论,随之即成为一系列网络论战的导火索——“作协是可笑的存在”,“抵制家乐福,无非是一场民族主义的赶集”,“老舍茅盾的文笔很差,一点都读不下去”……
  但韩寒坚持认为,其实自己一点都不叛逆,“只不过别人说什么的时候,习惯性地去想,不一定,为什么。”路金波也曾经说,韩寒从17岁就扛着“叛逆”这个标签,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标准的好青年——基本不抽烟喝酒,从来不去娱乐场所,逢人就说“好的呀”。
  “另类、叛逆,那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装与众不同。至少我会在30岁前结婚,并宁愿受其管束,现世安稳,这已够传统。”韩寒说。他说话的时候声音一直比较轻柔,带着微笑。
  以赛车这种极速运动为职业的韩寒,却过着一种远离都市的慢节奏生活。在提到家乡老屋可能面临拆迁命运时,他甚至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沉溺。
  他家的房子在上海金山亭林镇,过去一到假期,他最热衷的事就是到河边钓龙虾。如今没有比赛的时候,他大部分的时间也会待在老家。有一次,他在路边摆摊卖自己钓上的龙虾,一对父子来买,临走时父亲对儿子说,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干这个。多少为了赌气,韩寒特意开上好车追了回去,让那位父亲看看,不读大学也能有出息。
  有时候,他的确稚气可爱。一位读者找到韩寒,希望可以在书上为她写一句话,韩寒抬头问她,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果然,他便把这几个字分毫不差地写了下来。
  成名之后,他还是会拿自己开玩笑,他经常同人讲起的一个故事是:一次赛车过后,他被一群人围着签名合影,突然有人推开所有人闯进来,看了看,停了两秒钟,说了一句,“哦,不是林志颖啊。”
  
  写博是最正的正业
  
  真正成就韩寒的不仅仅是他几乎一年一本的畅销书和他的赛车生活,而是他赶上了博客时代。每天花上三四个小时阅读和上网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这是因为他需要大量的资讯来运转全身的机能,然后筛选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将自己的观点评论贴上博客。
  从2006年开始写博客至今,除了赛车生活,对政府部门的批评和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成为韩寒博客的主打内容。韩寒已经习惯对公共事件发表意见,公众也习惯了在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去看韩寒的博客。对上海市民张军遭遇“钓鱼执法”事件,韩寒说,“一定是我执法机构办的事”,是为了“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人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工信部要在中国销售的电脑上强制安装过滤软件“绿坝”,韩寒说,这是“一条毫无公信力的消息”……
  他始终不吝于站在别人的对立面,被触怒的人恨不得打死他,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位高中没毕业的年轻公共知识分子有很高的评价。韩寒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呼并不感冒,在博客上,无论赞扬还是批评,甚至谩骂,韩寒从不删除留言。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公民韩寒”。
  对于写博客,韩寒说是自己最正的正业,不能因为那些看博客的人没花钱,就不叫正业。
  除了写博客,韩寒现在又有了另一个正业,担任杂志的主编。“现在的世界是很现实,房价那么高,很多人的理想都变成了有一套房子,如果你的杂志还宣扬这些,很不好。我只是想让大家享受很好的阅读过程,感受到自由的气息。希望带给大家理想,以及去实践理想的那种冲劲。”主编韩寒如此诠释所办杂志的宗旨。
  或许我们可以用韩寒心目中“好男儿”的标准来评价一下他自己——有方向感的野马一匹。
  资料来源:《新民周刊》、中新网、
  《南都周刊》、《女友·校园》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