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青春谁做主

  《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最多的5个专业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当年,他们中的不少人,曾为进入这些“

  《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最多的5个专业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当年,他们中的不少人,曾为进入这些“热门”专业而差点儿挤破头。不料几年下来,就业却全无当年的热度,令人发愁。
  而又一年的求职大戏,正徐徐拉开大幕。有些人可能会顺利地得偿所愿,但更多的人,则可能在一场又一场漫长的等待和仓促的失败后,不得不忍气吞声,甚至是卑躬受辱。
  一旦他们不幸“沦落”进失业的队伍,专家们早已准备好了说辞——失业的多是“专业能力与要求不匹配”,而离职的,多是“职业发展路线不清晰”,或是“对自身能力和兴趣没有清晰认识”。
  少有人追问,在这些青年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他们何以做出种种选择;也少有人追问,在那样一个十字路口,那一段青春,是否真的能由他们自己做主。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是被潮流和环境裹挟着,不由自主。“当初是父母觉得计算机专业容易就业。”一个23岁的女孩这样解释。
  即便他们当初是自己选择了赶这个时髦,那时,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少不更事。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来自父母、老师,或是周遭的片面之词。更何况,在“热门”专业扩招的大潮中,还有那些虚位以待的大学,频频向他们招手。
  他们原本不应遭受这种“蛊惑”或“引诱”。或许没有环境对“热门”的趋之若鹜,没有师长们的用心良苦,也就没有孩子们的孜孜以求。
  对不少毕业生来说,游戏的规则早已被身后那些“看不见的手”设定。或许4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像一颗棋子,进退都身不由己,所谓兴趣、能力,都会被一些更功利和更现实的考量所代替。
  就像那个女孩,明知自己兴趣并不在计算机专业,却还是遵从父母的意愿和期许,选择了这个“热门”专业,最终不得不吞下苦果。对这些毕业生来说,4年火热的青春,燃烧不出一个志得意满的归宿,这实在过于残酷。他们站在一个被肯定的起点上,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换来的却是一个被否定的结局。在这肯定与否定之间,他们经历的都是同样的不由自主。
  所以,当他们身陷失业的窘境,在焦虑中煎熬,在压力下挣扎时,许多指责是不负责任的。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指指点点的人,在当年指引那些简简单单的孩子,走上了今天这条牵牵绊绊的路。
  李郎//摘自2009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您的意见
  2009年12月上“幕后”文章《上海:脱的不是睡衣,是自由?》
  文明需要礼仪,礼仪需要维护。我们上街吃饭逛商场,那是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我们要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隐私当作潮流。你简单的披上一件外衣,就把文明穿在了身上。(周军辉)
  一个城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穿着睡衣上街,只有上海人才能把它穿成风尚,也只有上海人才敢在它不再流行时依旧我行我素。这不正是上海人的特色吗?抹杀了这一切,上海人又怎还叫上海人呢?(陈书怡)
  睡衣,换言之就是睡觉穿的衣服,如果您不在菜市场里睡觉,那么请不要穿着睡衣。(sienli)
  请登陆《·彩版》博客http://blog.sina.com.cn/qnwzcb或登陆青年文摘论坛(www.qnwz.cn/bbs)进入“互动地带”版,参与本话题讨论发表意见,您将有机会得到最新一期《青年文摘·彩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