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小城市去工作

  又到求职季,千千万万的毕业大军加上想借机跳槽的职场人,又开始徘徊在各个城市之间,到底是去大城市拼一拼、碰碰运气,还是去小城市过一份更安稳、更舒适的日子?  也许你对大城市的繁华和发达充满

  又到求职季,千千万万的毕业大军加上想借机跳槽的职场人,又开始徘徊在各个之间,到底是去大拼一拼、碰碰运气,还是去小过一份更安稳、更舒适的日子?
  也许你对大的繁华和发达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仿佛那里遍地是机会;可你也为那里高昂的房租、拥挤的交通和人才的众多而廉价发怵。如果你不甘心做“蚁族”,被大城市埋没,甚至被边缘化,那么,勇敢地到小城市去
  吧!
  
  一念之差,海阔天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日渐散发出活力和魅力,发展出了不同特色的地方经济。尤其是近几年,一些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二三线城市,这个市场拓展期,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意味着更多样化的、更大的职责、更多的提升空间和更少的竞争。
  Sarah就看到了这一点,抓住机会,从小城市起步开始了大事业。Sarah毕业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时,她手里有和上海的Offer,但在金融业都不是特别知名的企业,Sarah最终选择了留在家乡成都,进入一家准备在成都筹备分行的英国银行。一年多,Sarah凭借良好的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和能力,得到了去公司伦敦总部实习的机会,并最终被留在伦敦总部。
  回顾自己的经历,Sarah说:“我在成都混得好,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一点就是西部人才的缺失。二线城市可能机会要少一些,但如果你够优秀,发展空间一定更大,可能比在一线城市人才济济的地方更容易崭露头角。”
  
  我还可以杀个回马枪
  
  很少有工作只能在大城市才能做成,就算真是如此,在小城市起步和自我积累,也许能够降低实现成本和时间。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计算机专业正处于蓬勃的起步阶段。毕业于西部某中小城市一所大学的周爱民就被鼓舞着,进入了当时IT人心中的圣地——中关村一家小公司。没想到,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给程序和软件写说明文档,与他期望中的技术开发相距甚远。工作半年后,前途渺茫的周毅然离开了北京。离京后他顺道去郑州看看,却意外地发现原来郑州汇集了大量软件开发企业和技术高手,行业环境非常好,周决定留下来试一试。
  周爱民进了郑州的一个不算小的软件公司,虽然一开始的职位仍然是文档编写,但是小地方毕竟人才匮乏,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半年之后,周就顺利转为了正式的技术研发人员。次年,公司因为发展迅速,准备在西南地区成立研发中心,周又被派去成都,成为新研发中心的负责人。短短几年时间,周就从一个文档编写员变成了技术研发人员,最后还进入了管理层。
  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周清醒地看到当时中小城市软件行业的缺陷,这时的他已经有了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了跳槽的资本。他毅然离职,经过一番辗转,以顾问和技术专家的身份重新杀回了北京。
  周爱民在小城市的经历提醒求职者:一旦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工作,不要忘记对宏观经济有一个把握和了解。这个城市的产业布局是什么,发展规划是什么?这些都暗含着职业发展的机遇,对地区、产业的选择也会对未来几年你的职业发展空间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地方也可以创业
  
  丽华的例子可能更典型一些,毕业于西部某三线城市大专的她,学习的是幼教专业,毕业后糊里糊涂就怀揣大城市梦去了上海,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份在幼儿园当老师的工作,但只管理小孩的吃喝拉撒睡,就是个廉价保姆。每个月八百块的工资,还住在地下室的二层,丽华成了名副其实的“蚁族”。工作了两年,丽华依然做着跟第一天一样的工作,永远没有希望成为正式工,更别说成为上海居民,有个小小的“蜗居”了。一起毕业的同学,早在当地的小学做了老师,工资是她的两三倍,生活比她更加安稳。
  大城市的繁华不属于丽华,没想到回到家乡的小县城,丽华居然找到了创业的春天。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进学校当老师,而是选择了自己在家里开办托儿所。从最初的一个人单干到现在拥有了三名员工,丽华也开始做起了“小老板”。虽然托儿所的规模还很小很小,县城的条件也远不如大城市,但丽华觉得心里踏实,看着梦想一天天变大,她也体会到了在大城市不曾有的喜悦。
  看了这些例子,如果你还是举棋不定,不妨扪心自问,你要的是不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还是更充实富足的现实生活。不要仅仅贪恋大城市的名,而忘记了自己究竟有什么竞争优势,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在大城市有一段高质量的职业生涯,固然对一生都有好处。但如果在北京、上海只是为了谋生而度日,不如想想,在别的地方是否有更加适合自己的土壤?
  资料来源:《职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