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轻的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标建筑师。 即便你见识过了水立方和鸟巢,马岩松设计的建筑依然算得上离经叛道:这个兼具厕所和楼梯功能的“泡泡”兀立于北京兵马司胡同里(
2010年,年轻的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地标建筑师。
即便你见识过了水立方和鸟巢,马岩松设计的建筑依然算得上离经叛道:这个兼具厕所和楼梯功能的“泡泡”兀立于兵马司胡同里(图⑤图⑥),闪亮的不锈钢在冬天的枯黄色调中很是打眼。这些泡泡旨在提高胡同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不影响原有建筑形态和结构,光滑的外表也倒映出胡同里古老的建筑和花木,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2010年3月12日,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建筑设计期刊《建筑实录》和美国《商业周刊》联合公布了第三届“好设计即好效益”奖获奖名单,马岩松建筑事务所MAD的胡同泡泡32号项目获“最佳历史保护大奖”。
而对耶鲁大学毕业的马岩松来说,这不过是他在用实际行动嘲笑那些泛滥成灾的玻璃大楼而已。2006年,刚刚30岁的马岩松和他的MAD事务所伙伴在一项国际设计大赛中胜出,获得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米西沙加市的中心建造一座50层住宅楼的资格。在这座被命名为“Absolute Towers”(当地居民和媒体后来称其为梦露大厦< 图②>)的项目之后,好几个国际项目也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MAD成了第一家国际性的中国建筑事务所:在东京开设分公司,在迪拜和丹麦做项目。
而中国也有很多开发商找来了,这是商业成功。但马岩松的想法是,在里,公共空间必须要有更多。所以他努力说服他们,别盖这么多摩天大楼。
白家庄有个港丽酒店(图①),现在看起来这个楼就是对周围长得差不多的楼的一个嘲讽。它不是完整的玻璃幕墙,而是一格一格的,格子从上到下慢慢变得形状不规则,好像融化了,变软了。尽管很多人觉得很怪,但是马岩松认为,建筑就该是这样,让人感觉楼是有生命的,不是冷冰冰的。虽然不规则的玻璃很难做,工程进度慢,但生活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快。
“森林”项目(图③图④),位置在重庆标志性的解放碑那儿。甲方本来想建一个玻璃大楼。因为玻璃大楼代表地位、高度、财富和权力,但是马岩松觉得这样很蠢。“城市森林”不是四四方方的,它没有明确的形象,但有清晰的诉求,而且每层都有绿化。
与高调的“城市森林”相对应的,是位于中国北方某二线城市的图书馆。原本三层楼的设计构想被马岩松一巴掌下去按成了一个院子。图书“馆”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书“院”才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于是,图书“馆”变成了一个放大的四合“院”,或者说是缩小的园林。
马岩松对自然的热爱从没变过,他认为,对于即将或正在发展成“高密度”的中国城市,不能够都向着北美的模式发展,除了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中国自己的东西也应该保留下来,例如园林——即使只作为奢侈的精神享受。
大多数建筑物都不是中国人设计的,几乎快成为西方建筑师的试验田。于是马岩松想,干脆自己做一个项目吧。这个特殊的项目叫“2050”,包括三块:胡同、天安门广场和CBD。胡同是历史,人生活在里面不是在一个古建筑里成为演员;天安门说的是公共空间,要有树,像个森林公园;CBD说的是未来高密度城市,所以是一个漂浮之城。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目前还在图纸上,看起来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但马岩松想用这个说明:我不想迎合国际兴趣,不管别人怎么想,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不跟你们走。
闻鸣//摘自2010年 4月1日《第一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