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见童心——银幕上的那些花儿!

造物主之所以把孩子们打造得粉妆玉琢精灵可爱,是为了让人不吝惜宠溺与呵护,让这些花朵儿在关怀下成长。不过成人世界有轻视孩子们的智慧、能力与心机的倾向,以为孩童的内心一望尽知,却忘了自己童年

造物主之所以把们打造得粉妆玉琢精灵可爱,是为了让人不吝惜宠溺与呵护,让这些花朵儿在关怀下成长。不过成人世界有轻视们的智慧、能力与心机的倾向,以为孩童的内心一望尽知,却忘了自己童年也曾有过一日百转的心思。在电影中,成人有多少种类型,便有多少种,且从不乏个性特色。

甜蜜天使

什么样的最讨人欢心?对20世纪的美国民众而言,是秀兰·邓波儿。她小脸儿粉嫩娇艳,小卷发和嘟嘟嘴强调了孩子气的可爱,扮演的角色更是甜蜜天使。《海蒂》《小叛逆》《小上校》《小公主》等票房大卖的影片,主角都既有孩童稚嫩天性,又有成年人期待的懂事体贴——成人需要纯洁的美好来净化自己的生活。

美国人十分偏爱温情又励志的小女孩儿,《我是山姆》中的7岁小露西,在发现自己识字已经超过智障山姆后,顾及的感情宁可停止学习。没想到社会工作者因此认为山姆不适合继续抚养露西,而将父女俩隔离开。露西在与父亲见面的间歇中,撒谎说监管者允许他们去公园玩一会儿,借机带着父亲逃离。露西稚气未脱,但她爱父亲,优渥生活对她而言不及一个总能陪自己玩的父亲。

《我是山姆》这种家庭是极端的,而《阳光小美女》中的胡佛一家则是更多普通家庭的缩影。7岁的奥利佛梦想参加“阳光小美女”选美,她的兴奋劲儿暂时平息了家人的争吵。这一家子着实不靠谱,吸毒成瘾的爷爷教孙女跳脱衣舞,同性恋舅舅动辄寻死,自闭的哥哥已经9个月不说话了——这—家集中了普通人家的头痛事。可为了小女儿的梦想全家出动,开着老爷车送奥利佛参加选美。影片的结尾比较黯淡,全家人没有一个成功,但小胖妞奥利佛在一群失败的成人中十分醒目,她是儿童版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再艰难也要尝试一次,仍能给人生活下去的勇气。

伊朗儿童题材电影时有直达人心的纯净力量。《小鞋子》中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只好和妹妹轮流穿一双球鞋。当得知学校预备给长跑亚军的奖励是一双鞋后,阿里郑重承诺一定会带鞋子回来。然而阿里混乱中不顾一切冲向终点却成了冠军,小鞋子再一次远离。片尾自责的阿里把脚泡进水池,金鱼在他脚边游来游去,这个镜头催人泪下。

天生英雄

和古灵精怪的小特工们不太一样,《风暴突击者》中看似普通的中学生亚历克斯精通多国语言、潜水、射击、格斗,成为特工叔叔的继任。亿万富翁塞伊尔为英国每所学校捐赠一台智能巨型计算机“风暴突击者”引起官方怀疑,亚历克斯被派去调查真相,最终阻止了惊天阴谋。

2010年美国电影《海扁王》改编自同名漫画,在父亲的训练下,为母复仇的11岁“超杀女”成了如假包换的超级英雄,锋芒盖过了所有成人,她利用外表迷惑敌人时天真无邪,耍起蝴蝶刀来却凌厉煞气,决不是浪得虚名靠小聪明取胜。

中国功夫电影专有一类功夫小子,也是小小年纪罕逢敌手,而较为严肃的电影立意则使得功夫小子更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气魄。《新少林五祖》里稳重寡言的洪文定,《赤子威龙》里坚强懂事的巩固,《旋风小子》里天真无邪的陈小龙和《新乌龙院》里的武学奇才释小龙,多少带有东方式少年老成的风味。释小龙的威猛拳脚,就要配一个郝邵文捣蛋搞笑,这也是中国式审美的偏好:英雄可以出少年,但必须有英雄的身份架势。

机灵鬼

孩子的思维尚未固化,往往有成人想不到的灵感迸现。鬼马精灵的孩子们,有时不但一眼就能看穿大人心思,还能痛扁恶人或是替大人完成心愿。

美国电影《小鬼当家》(1990)中,麦考利一大家跑去巴黎欢度圣诞,却不小心把8岁的凯文落在家中。两个盗贼准备潜入大捞一把,凯文设计了一连串陷阱严阵以待,两个笨贼一样不拉地跌滚烧砸后束手就擒。《小鬼当家》系列电影,是小机灵鬼对阵笨贼的喜剧典型,主角大都是看起来瘦弱天真的小男孩,成年人的轻视是这群小鬼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和守卫亲情的小鬼们相比,晋身为“特工”的机敏孩子是另一种类型的夸张。他们不但要处理自己和家人的麻烦,还得帮助大人惩奸除恶。《少年特工科迪》中的科迪木讷拘谨但机智过人,而《特工小子》系列姐弟俩升天入地、现实虚拟无所不能。他们摧毁恶人的阴谋,借助的是微缩版007的先进科技和孩子的智慧。机灵鬼的计谋功夫在其次,现实与否更不在考虑之中,最重要的是情节足够爆笑足够天马行空,让观众在不可能的任务中享受欢乐。

敏感精灵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戴着眼镜的小孤儿哈利·波特在上学前一直寄住在姨母家狭小阴暗的楼梯间里,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丧母的约书亚跟着刚刚认识的妇女朵拉寻找从未见过面的父亲;《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玛蒂尔达时常被姐姐欺负被父亲痛扁,更被贩毒警察灭门……成人的阴暗混乱让他们被迫早熟,敏感刺探着这个世界。

美国电影《第六感》既可以称为惊悚片,也可以称为生死寓言。心理学家克劳医生接诊了8岁的臆想症儿童柯尔,柯尔总是因为看见鬼魂陷入恐惧。克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走进柯尔内心,他们合作帮助一个小女孩找出杀害她的凶手。克劳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在一年前的枪击中已经去世。他这才明白柯尔所说的“他们不知道他们已经死了,他们像我们一样的走来走去,只能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的真正意思。柯尔在克劳这里获得信任,打开心结,克劳则在信任柯尔后灵魂有所依归。

1982年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之作《ET外星人》里,无人关注的艾略特用巧克力逗出了小外星人ET,与艾略特缺乏沟通的哥哥,也在和ET的共同生活中逐渐产生情感信任。大人发现ET后欣喜若狂地抓去做实验,孩子们奋力救出ET,让它重回家人身边。成熟意味的妥协对孩子来说太过冷酷,或许敏感只是不妥协的常态。

孩提外表的成年人

敏感的孩子容易早熟,而孩提外表的成年人则不止于早熟,他们早已经用成年人的逻辑思考行事。

有什么比死亡还痛苦?对于《夜访吸血鬼》中的克劳迪娅来说,在孩童的躯体内长生不老,绝对能让一个女人发狂。5岁那年克劳迪娅被路易和莱斯特变成吸血鬼,她心灵早已成熟,身体却还是童稚模样。因为无法长大的身体她痛恨莱斯特并试图杀了他,终因谋杀同类被吸血鬼判处死刑,在阳光下化为灰烬。

少女主导的《水果硬糖》里叙事发生了改变。“水果硬糖”是网络语言,指未成年少女。30岁的摄影师杰夫钓上了14岁的海丽,没想到这个微微有几颗雀斑的少女看上去明媚活泼,却早准备好种种酷刑折磨杰夫。恋童的杰夫吞下了诱饵却吐不出鱼钩,最终被逼自杀。而海丽,只是为了给死在杰夫手中的好友复仇。

小魔鬼

在没有建立起成熟的道德观以前,孩子往往有着不知其为残忍的残忍,譬如用放大镜烧蚂蚁,捏小鸡小鸭等。

说起来有些孩子的要求倒也不高,不过是求关注。然而这种关注是全心全意的忘我的,即使母亲也难以做到的24小时一秒钟不懈怠。《39号档案》中社会福利工作者艾米丽被蒙骗了,她亲眼看到一对父母试图谋杀其10岁女儿莉莉丝,救回小女孩并担起抚养重任。然而随着如影随形的灵异事件,艾米丽发现莉莉丝需要完全遵从她意愿的家长,稍不如意便置他人于死地。

重新审视亲子之间的多角关系,不妨把《孤儿怨》看成一个隐喻。约翰和凯特夫妇收养了12岁小孤女艾斯特,然而外貌娇柔的艾斯特早已成年,因脑垂体病变不能长大。上一个收养家庭,因为引诱养父未果被她灭门。人们通常以为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纽带,事实上许多人在孩子出生后矛盾加剧,正是因为难以处理突然变化的关系。艾斯特这个恶魔,既是恋父情结的扭曲呈现,也是夫妇二人关系在多出一个孩子后的问题所在。正视人的独立性,正视人的个性差异,应该是与孩子相处的第一课。

柏柏//摘自《大众电影》2010年第24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