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彼得·巴菲特,是美国著名音乐人,他创作的音乐舞蹈剧在华盛顿国家广场演出,他配乐的《与狼共舞》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他的专辑拿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可这些还是不能遮盖他那个更为引
他叫彼得·巴菲特,是美国著名人,他创作的舞蹈剧在华盛顿国家广场演出,他配乐的《与狼共舞》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他的专辑拿过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可这些还是不能遮盖他那个更为引人瞩目的身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小儿子。
2011年3月,彼得·巴菲特带着自己的第一本书《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中文版来到中国,学会了一个频频被提及的新词——富二代。
无论见“浙商二代少帅”,还是高校普通学生,彼得总在强调,股神给他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鼓励他追逐自己的人生,“也许我符合富二代的条件,但我不是,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自食其力”。但他仍然总被追问“这本书是给富二代看的吗?”“怎么做好一个富二代?”或者“我不是富二代,我的父母没那么多钱……”
彼得只能微笑着鼓励他们:“找到你喜欢的,然后去做吧。”
退学踏上路
1958年,沃伦·巴菲特花31500买下中西部小镇奥马哈的一栋建于20世纪初的普通独栋小屋,没有围墙。彼得在这栋老房子里成长,小时候,还不太出名也不富有,彼得要给家里做杂务,才能挣得很少的零用钱。
总在家工作,长时间待在书房里。“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达到佛教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
这种工作态度让彼得着迷: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享受工作乐趣,甚至产生一种神圣感。
“80岁的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开心他可以做喜欢的事情。”
彼得问过自己:要选择在华尔街开始职业生涯吗?父亲应该会帮助他的。他确实考虑过15分钟,然后否决了。
17岁时,巴菲特的姓氏和一封推荐信帮助彼得进入了名校斯坦福大学。他追问自己:“我有资格和那些平均学分拿4分并拥有完美SAT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平起平坐吗?”
但既然来了,还是好好学吧。彼得花了3个学期,把大概20门基础课全部修了一遍,而别人只是选修其中一部分。选主修的时候,彼得还是犹豫了,“我到底要什么呢?我一直在寻找的是什么呢?”
彼得从6岁开始学习弹钢琴。姐姐苏茜惊叹,这个小家伙连乐谱都不会认,竟已经比上了8年钢琴课的自己弹得还要好。但即使一直与相伴,彼得也并没确定音乐是自己的方向。高中时,他一度爱上摄影,甚至差点儿为此退学。
“直到大学二年级的一个晚上,朋友邀请我去听一个吉他手的演奏,这改变了我之前对音乐的看法和我的人生。我以前认为必须技法足够优秀才可以从事音乐,但这场演奏虽技法简单却如此美妙动人。我当时就想:音乐就该如此,我完全可以做到。”
彼得回到公寓就开始在一种狂热的状态下创作乐曲,那晚彻夜难眠。第二天早上,彼得坐朋友的车去海滩,带上了那盘新录制的磁带在路上听,经历了一生中最奇妙、最震撼的感觉,“我打开车门,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简直无法移动。通过土褐色的二手本田扬声器,我听到了自己的未来。”
彼得决定去做音乐。“就像厨师一样,所有的材料都已就位,那么做菜的时间到了!”
他退学,放弃名校的学历。这在巴菲特家并不稀罕,沃伦·巴菲特的3个孩子,全都从大学中途退学。彼得的哥哥霍华德成为了农场主兼摄影师,致力于对抗全球饥饿。姐姐苏茜在奥马哈市当家庭主妇。
从分类广告到艾美奖
从斯坦福大学退学,不仅意味着没学历,也意味着父亲不再给彼得生活费。离开大学就得自食其力,这是传统,一切将靠19岁的男孩儿自食其力。
幸运的是,这时候彼得继承了来自祖父的家庭财产,父亲把它转换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当时价值9万,并非巨额。如果这些股票一直躺在账户里,那么现在应该价值7200万。“我知道这是我当时唯一可以得到的财富。”彼得把它们投进了自己的音乐梦里——搬到旧金山租下小公寓,添置录音设备,建成一个小小的录音室。
彼得在报纸上刊登分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
两年的时间,为作曲梦想而退学的彼得没有卖出过一首曲子,只能免费赠送,他却仍是乐呵呵,“我没有奢望要多成功,多出名,我只是想做录音室能赚钱养活自己就好了。”
一天,邻居给彼得推荐了自己的女婿,一位总需要音乐的动画制作人。彼得有了第一个工作机会——为一个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设计10秒钟的超短“插播广告”,报酬上千美元。彼得拿这笔钱多添置了些录音设备,这是他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用自己得到的礼物作投资。
“我在心里欢呼,耶!但也有点儿失望。10秒钟?除了一串叮当声,还能做什么呢?”
那时的有线电视还是边缘媒体,何况是新成立的。但很快,这个频道大火,被称为MTV,成了当时最热门的事物,甚至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现象的代名词之一。
这10秒钟大获成功。其他公司找上门来,邀请彼得为他们制作同样类型的音乐,这次是30秒,一万美元。“这感觉太棒了!我意识到,我可以依靠作曲为生了。”
然后是4分钟的曲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配乐,为讲述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剧集《500部落》创作8小时的音乐。他策划、编写、制作音乐舞蹈剧《魂》,并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他出了数张专辑,获得了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最纯洁的父子关系
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物皆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除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做你自己》的最后一章,彼得引用了《旧约·传道书》,把“舍弃”解释为“回馈”。而父亲给彼得的书写了序言:“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我为彼得感到骄傲。”
2006年,沃伦·巴菲特宣布把大部分财产约370亿美元捐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留给子女的只有每人1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只能管理,不能使用。此前3个月,彼得已经知道了父亲的想法,他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过去,告诉父亲:我真为你骄傲。
30岁那年,彼得想要换房子,向父亲开口借钱,却被拒绝了。
“金钱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父亲说,你应该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去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将贷款还上。
彼得有些生气,这是他第一次开口向父亲借钱,也是最后一次。
制作音乐舞蹈剧《魂》时,彼得希望能巡回演出,这是作为一个音乐人的最大梦想。“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筹款,我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都说,你跟你爸要不就行了?我很难跟每个人解释,我爸不会给钱。”
父亲帮助彼得的方式是,让他先去筹到90%的款,他出最后的10%。
“这是父亲爱我们的方式,他相信和尊重我们,我们可以靠自己成功。”
得到父亲给的10亿美元基金会后,彼得和太太詹妮弗将它命名为“NoVo”,这个拉丁单词意为“变化、改变或创造”。
怎么改变这个世界呢?“我们希望采用我父亲长期遵循的一个经营理念:对被低估的资产进行投资。”彼得找到的答案是女孩儿。今天的女孩儿就是明天的母亲,给女孩儿的益处会传递给后代。彼得没想到,基金会的工作竟拓宽了他的音乐视野。
“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去弹琴抚慰自己。可是当我去非洲,看到那里孩子们的生活,感到伤心难过,依然会去弹钢琴来调整情绪。可是我的音乐已经不只是用来表达个人情绪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2009年,他和曾获“格莱美奖”提名的歌手阿肯一起为非洲孩子写了歌曲《血入金》,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为自己赚取金子,呼吁制止人口贩运。这成为联合国大会的特殊表演节目。
现在,彼得和家人住在离纽约市区两小时车程的房子里,那儿也是他的工作室。在纽约市区,彼得坐地铁或走路,离家远的话彼得开一辆跟出租车一个款型的普通车。“很多人把有什么牌子和型号的车作为身份的标志,我觉得能把车里加上汽油,能去我想要去的地方,就挺好了。”
陈亦佳//摘自2011年4月4日《南方人物周刊》/